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观察家 > 正文
中经搜索

领导干部如何过一个廉洁的新年

2012年01月21日 09:03   来源:新华网   毛建国

  “廉不廉,看过年;洁不洁,看过节”。年关岁底,向来是腐败高发时期。从中央到地方,都对党员领导干部作出了廉政提醒,要求过一个廉洁、纯洁、简洁的新年。

  有媒体调查表明,近八成贪官赶在节假日收礼。“廉关”与“年关”成为孪生兄弟,有着人情文化的影响。中国人重情尚义,“每逢佳节倍思亲”,总要走亲访友,总会有一定的礼尚往来。可是传统的人情文化,讲究的是感情交流,倒不在乎什么物质往来,即使有也是“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可这一人情文化,慢慢失去了纯洁性,过分地沾上了铜臭,发展到今天,一些人为了“位置”和“票子”,扛着人情往来的牌子,用金钱礼品为“敲门砖”,叩开了一些官员的门。

  把好“年关”对人情文化重构提出了新思路,也对廉政建设提出了新挑战。送是一回事,收又是一回事。有些人之所以半推半就收下了礼,暗藏的一个心理是过年过节收点礼不违法不乱纪。

  日前,中纪委、监察部发出通知,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在2012年元旦春节期间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大力弘扬勤俭节约良好风尚。由此可见,过节收礼违背廉政规定。从法律上讲,这些年来查处的贪污腐败案件,过节收礼也被纳入了查处重点。据媒体报道,河南省西华县原县委书记栾蔚东,在5年间,仅逢年过节收受各种过节礼金就达近百万元。从中既可以看到逢年过节收受礼金数额的巨大——情节很严重,又可以看到收礼行为为法律所不容——性质很严重。

  由此可见,把好年关“功夫在年外”。这里对应两点,其一,领导干部平时就应该筑牢思想防线。对于各级官员来说,要做到春节期间保持清醒头脑,对于各种送礼行为“看得透、识得破、守得住”并不容易。清醒头脑和反腐意识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平时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能正确认识手中的权力和肩负的责任,很难保证年关时不会防线失守。

  其二,完善制度不留下任何缺口。送礼者从不会做无本买卖,他们所图的无非是“位子”和“票子”;如果无法所图,那就不会有人用热脸去贴冷屁股。那些官员能够收到礼,无非是手中有权,他们往来的“礼”也无非是用手中的权力为对方谋好处。送礼的盛行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权力寻租空间的存在,而那些送礼严重的领域也往往是权力空间大的领域。敢于收下礼,无非是把收礼当成小恶,认为小恶不会受到大惩。这提醒我们,既要呼吁官员“勿以小恶而为之”,也要严肃制度约束“勿以小恶而放之”,加大对收礼行为的惩处,以此扫除官员的侥幸心理。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