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观察家 > 正文
中经搜索

“龙宠物”遭热捧之冷思考

2012年01月21日 07:21   来源:红网   于静

  兔年走,龙年来,龙字辈家族火了。疯狂的“龙票”,多少人在抢?乖巧的“龙宝宝”,谁人不爱?这不,宠物市场上也刮起了“龙卷风”,随着龙年的临近,以往餐桌上的美味龙虾成了年轻人的新宠,另外,像金龙鱼、龙猫、变色龙这些与“龙”沾边的宠物也身价倍增,就连宠物蛇因为与龙有相似之处,都成为龙年热门宠物。(1月20日《城市导报》)

  龙长什么样,相信谁也没见过,但是提起龙,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传说中,龙,上可飞天,下可入海,乃灵异神物,中华图腾,以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龙都被历代统治者所独占,皇帝自称真龙天子,其穿的衣服叫龙袍,就连生气都叫“龙颜大怒”。

  社会发展到了今天,龙早已飞进寻常百姓家,龙年来了,怎么说也要“叶公好龙”一把啊。于是,“龙”字辈宠物开始遭到热捧,龙虾、龙鱼、龙猫、变色龙纷纷跳过龙门,被人们小心翼翼的养着,亲儿子般的哄着,众多养“龙宠物”之人,虽然不是都像那个叶公一样,表面上爱龙成痴,实际上怕龙要死,但现代人养“龙宠物”也未必真爱“龙”,赶时髦,讨彩头,求福缘占大多数。

  笔者公司老总在龙年来临之际,就花6000多元从水族店买回一条金光闪闪的金龙鱼幼苗,据说此鱼乃是雌鱼产卵后,雄鱼再含到口中孵化,因而极其珍贵,每条金龙鱼身上都有防伪芯片。更因为龙鱼迎合了国人对龙的那种特有心理,又被称为“风水鱼”,许多做生意的人都喜欢养一条龙鱼祈福消灾。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养起这金龙鱼的。价格在那摆着,巴掌大的小龙鱼都好几千,成年鱼上万,甚至是几十万,这不是一般人的钱包能hold住的。养不起龙鱼就退而求其次,养龙猫,养变色龙,实在还差钱,就养几只龙虾玩玩,也算是在龙年接了点龙气吧。

  花了这么大篇幅谈龙年养“龙宠物”现象,不是在讥笑小资,也不是在批评封建迷信,生活条件好了,可以养花养鸟,当然也可以养“龙宠物”。只是想通过剖析这种现象提醒广大读者,喜龙好龙无可厚非,跟风追龙千万不要走火入魔,过犹不及也。

  就像最近引发疯狂的壬辰龙票,说白了就是一套邮票而已,然而,在龙年的映照下,人们的理性被狂热取代,面值24元的“龙票”首发当日就蹿到了180元,后来几乎是一天一个价,目前卖价已经达到了300多元,其疯狂可见一斑。而早在龙年之前,一些准父母就开始设计起了“龙宝宝”,龙年宝宝扎堆生的现象已不可避免。

  如此追龙炒龙,真不是一个好现象,绿豆大蒜也好,黄金古董也罢,“龙家族”也一样,当有限的资源被无数人的热情包围时,绝非好事,最后很可能伤人伤己伤物伤社会。在此,奉劝诸位追龙之人,保持理性,切莫一心“攀龙附凤”,一旦掉入“龙潭虎穴”追悔莫及啊。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