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观察家 > 正文
中经搜索

莫把花市的年味稀释掉了

2012年01月21日 07:18   来源:羊城晚报   余以为

  广州的花市一般从年廿八开始到除夕落幕,一连三天。今年白云、花都、萝岗、南沙等四区花市抢闸迎客,从18日就开始了。开市第一天,白云区的花市就人头攒动,说明提前开放是成功的。中山大学人类学教授朱爱东提出花市还可以往春节后延期,将迎春花市延长至元宵节,我认为要慎重。

  年花、年桔必须在除夕之前买回家摆放。花是同样的花,桔是同样的桔,过了除夕再买就不叫年花、年桔了。广州市民过年家家户户必备年花、年桔,巨量交易使得日常的花卉市场容量不敷应对,所以才有了临时花市。如果只是让游人观赏、浏览花果草木,闹节日,把公园布置好就行了。

  几百万人扎堆在除夕前买花、卖花似乎很不科学,没办法,这是民俗。如果纯粹理性,不买花也照样过年,年后还不用清理花钵花盆,既节约又环保,只是那样就没有年味了。将迎春花市延长至春节之后,且不论交易量如何,假如不尊重民间风俗,会把买花过年的情感需要毁掉,最后花市没人逛了,到时候追悔莫及。

  辛苦搭建花市摊位,三五天就拆掉,让人心疼,以前更“浪费”,每到年三十花市结束前,花农必把售不出去的花砸烂,看似“浪费”,其实符合花农的经济理性。年花、年桔和月饼一样,节日一过就不值钱了。经济拮据的市民抓住这个特点,往往等到临近收市之时才去逛花市,等着花农大甩卖,甚至白捡。如果所有消费者都这样想,都等到最后一刻才出手,花农没钱赚,明年就不来花市摆摊了。收市之时,花农一致行动大张旗鼓地砸花,就是向市民表决心:绝不贱卖,别想捡便宜。因此,砸花是保证花市年复一年持续运转的必要“浪费”,是花市风俗的一部分。尽管如此,捡便宜的人还是有,大甩卖的花农也不少,凡事没绝对。

  由于市民和花农双方的利益博弈使得花市交易期特别短,这就是花市只有两三天的原因,也是逛花市的情趣之一。在交通不很繁忙的区域,适当提前开市,未尝不可,但是不值得显摆。任何约定俗成的东西,都有其合理之处,不要妄信专家话语,搞什么移风易俗。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北京花市卖起"大白菜"(图)    2009年12月22日
  • ·哈尔滨迎春花市花价不涨反降    2008年02月01日
  • ·三地花市新年开局表现良好    2008年01月16日
  • ·君子兰蹿红北京年宵花市    2008年01月15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