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切忌做表面文章

2012年01月15日 14:40   来源:东方网   王洪

  轰轰烈烈的文化建设热潮,正在全国各个地方普遍展开,在这个建设热潮中,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才是引领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在新年伊始举行的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文化部长蔡武要求今年文化工作,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保持文化各领域发展态势的平稳,确保工作连续有序,不大起大落,不搞所谓的“大跃进”;充分利用好难得的历史机遇,乘势而上,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在改革发展上取得新的突破。

  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符合国情的要求;文化建设不做表面文章,重点放在追求文化惠民的真正落地,以改革求得工作的突破,是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一个实实在在的工作指南。

  文化建设不搞所谓的“大跃进”,就是遵循客观规律,循序渐进。任何工作和建设,搞“大嗡大轰”都是不切实际的“客里空”。党的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需要脚踏实地的去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人们盼望的文化产品创作、文化产业的大力振兴、文化人才队伍的培养造就,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成功的,即便是建设文化项目、组织文化活动,创作演艺作品,也不能一味去风风光光、轰轰烈烈的一时举止,需要规划的确定和科学的实施,万万不可“领导拍脑袋”、追求立马见效的成果,立刻能够完成的好事,更何况文化建设本身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和培育发展的进程。

  文化工作的重点和核心内容,就是要把群众的文化需求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什么标志性的工程、轰动性文化活动、一时风光的项目放在第一位。比如上海今年推出的演出低价票、一直坚持的文化“三下乡”、文化指导员制度以及扶持戏曲发展的体制改革等文化惠民工作。要切实防止把文化建设的目标形式化,不能忽视各个地方原来的文化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和发展前景,一哄而上都来提出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文化强区、文化强镇的口号,不顾条件的都将推动文化产业作为地方“经济支柱性产业”,使文化改革发展的目标流于形式化。要真心实意的把群众的文化诉求、文化的消费放在第一位,破解现在还普遍存在的群众文化消费水平偏低、文化产品和服务不能满足需求,迫切需要提升文化消费环境的难题,把最广大的市民群众日常的文化活动频率、家门口的文化设施、15分钟文化圈的建设放在衡量文化建设的第一位,夯实最基层的文化设施建设活动的管理和辅导工作,让市民群众文化不断提高水平、形成特色、打造亮点。

  明确今年文化工作的推进方法和关键环节,不搞所谓的“大跃进”,是一个领导干部尊重艺术创作,据真情、说真话、求实效的具体表现。蔡武提出今年文化工作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贯穿到文化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中,这是文化工作“牵牛鼻子”的核心要求所在。我们的一切文化活动、文化产品创作、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的振兴发展,都要围绕这个核心目标实施和展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所在,让老百姓素质更加提升、生活更加充满幸福感的核心所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正是需要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脚踏实地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的去落实文化建设的繁重任务,才能够不断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的改革,创新文化活动的模式,激发文化创作生产的活力,创作生产更好更多的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实现中央提出的文化强国建设愿景。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