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制度依据,“招”来的岂止是误会

2012年01月14日 08:19   来源:红网   郭鑫
    近日,有爆料称,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考中,16名未参加考试的考生却被最终录取。乌兰察布官方称16人中有3人参加了考试,一人笔试成绩排名第一,招录,另两名考生分别属于递补和调剂。另10名考生则属于“紧缺专业岗位直接聘用人员”。官方认为是简化手续和工作不细致使民众产生了误会。(1月13日《新京报》)
    
    凡进必考,依法、公平、科学考录,是公务员及事业单位招考的原则。乌兰察布市事业单位此次公开招考,出现了没考试却被录取的情况,这显然违背了上述原则。事后,有关方面负责人给出了录取依据,称这些“隐形考生”、“空降考生”是通过调剂、“特事特办”还是“紧缺专业招聘”等方式录取的。在公布聘用人员名单时,工作人员为了简化手续,把所有选聘人员都放在了一起,民众不了解情况才“产生了误会”。但坦言,这几种方式缺少制度依据。
    
    把本该分开的录取名单混在一起,让公众产生了误会,这反映出招考人员图省事,工作不细致。但这十多人的招聘缺乏制度依据,招来的恐怕就不仅仅是误会了。首先,招来对招考不公的质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保障,就难言公平、公正。在公考、事业单位招考中,“萝卜”招聘、特权招聘时常出现,就是因为有人钻了空子,让制度失去效力。“紧缺聘用”等没有制度依据,事前又没有标明,这给暗箱操作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假“紧缺聘用”之名,行“萝卜”招聘,特权招聘之实,是完全有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说招聘没猫腻,很公平,公众很难信服。
    
    而且,招考制度用以确定程序,保障秩序,维护公平,理应而且必须严格遵守。而调剂、“特事特办”以及“紧缺专业招聘”,则压根是地方自创的招考“制度”,这明显是对现行制度的僭越和违背,严重破坏了招考制度的严肃性、公正性。不同于私人企业,政府和事业单位的招聘,可以说是拿政府信誉做担保的。招聘中的瑕疵或猫腻,损害的不仅仅是应聘者的利益和招聘单位的信誉,还有政府的公信力。没有制度依据的招聘,必然遭到非议,让公平性受到质疑,为此埋单的无疑是政府的信誉和公信力。
    
    缺乏制度依据的招考,其公平和公正性难以保障,结果也难以得到公众认可。这绝非一句“误会了”就能糊弄过去的。有关部门应该及时介入,查清真相,严惩不轨,以保护考生的合法权益,维护公众的知情权以及招考制度的严肃性。

(责任编辑:王雅洁)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