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条微博很火,3000多人转发,800人参与评论。微博称,郑渊洁说,小学班干部制度是在培养“汉奸”,发达国家小学没有班干部制度,建议取消中小学班干部制度,让所有孩子平等成长。(12月11日《信息时报》)
因为发达国家没有班干部,我们就应该取消这一制度吗?郑渊洁的逻辑值得推敲,毕竟,我们不可能与发达国家无条件的看齐。其实,一些发达国家之所以没有班干部制度,是因为其小学实行小班制,人数较少,便于管理;到了中学阶段实行选课走班制,没有固定班级,自然也就不需要班干部。以现阶段我国的国情来看,全面取消班干部制度的条件并不具备。
在郑渊洁看来,班干部与汉奸有三个特点是共通的:1、为强权效力;2、告密;3、奴役同胞。从某种程度上讲,他的确概括出了在部分班干部身上所存在的“官”和“管”的色彩,然而这并非班干部制度的原罪,而是制度在实践中的走样。事实上,如果把“奴役”理解成一个中性的概念,比如“管理”,那么在任何一个社会部门中,管理者的角色都带有类似的特点,以“汉奸”论之有失偏颇。
再者,班干部的“告密”与汉奸的告密决然不同。这种类比首先就把老师和学生的二元关系对立了起来,认为老师不是要帮助学生而是像日本鬼子一样“迫害”学生。汉奸为了苟且偷生而出卖同胞的告密是令人不齿的,而班干部向老师反映情况的“告密”是本着帮助同学改正缺点的良好愿望。不论被“告密”的同学是否理解,从动机上而言,班干部在人格上并无可指摘之处。
长期以来,班干部制度培养出不少优秀的人才,班干部经历对学生能力提升确有益处也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改进这一制度,让其更好地发挥作用,才是教育界需要反思的,因其存在阴暗面就以偏概全、一味否定并非负责任的做法。
看过郑渊洁作品的人都知道,他往往以比较调皮的、传统意义上所谓的“差学生”作为主人公,努力发现这一群体的闪光点,对他们加以鼓励。然而,不应忽略的是,班干部也是孩子,也需要肯定和认可,虽然他的论点是放在班干部制度上,但客观上构成了对班干部形象的丑化,对班干部学生形成了伤害。试想一下,一个班干部孩子看到郑渊洁的论断时,会怎样看待自己的班干部身份呢?希望一些名人在谈到孩子时,不要再用如此刺耳的词眼。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