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年底花钱都叫“突击”

2011年11月24日 08:21   来源:西安晚报   乔杉
    这几年出现了一个新词,叫年底突击花钱。是说,每到年底的时候,政府部门就会形成一个花钱的高峰期。据媒体报道,今年,财政部门将在余下的近两个月中确定超过3.5万亿财政资金的去向。(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10版)

    根据财政惯例,年终花不完的钱,不允许“年年有余”,留待下一年度使用;而下一年度的财政预算也“向前看齐”,今年预算执行用不完,下一年的预算安排则会相对少一点。为了下一年度吃到甚至多吃些“口粮”,必然有部门想方设法把钱花掉。

    杜绝这一现象,需要对现行财政体制有所变革。在改变“向前看齐”惯例的同时,还要加大财政资金的透明度和预算法的执行力。如果财政支出真正做到了公开透明,如果预算法能够得到有效执行,那么剩多少钱,花多少钱,都会有阳光的杀菌消毒,钱再多也会花在刀刃上。相反,支出不透明,预算太随意,钱再少也会突击乱花。

    承认年底突击花钱现象很普遍、性质很严重,也需要明鉴,并不是所有的年底花钱都叫突击,都应该蒙受指责。财政支出的线路图,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年底可以工笔细描,做到平均发力。这其实和普通人家过日子差不多。对于许多家庭来说,每到年底总是花钱的高峰期,这个时候既需要置办年货,一些平时想买而未买的大件商品,也会选在这个时候买回家。财政支出同样如此,每到年底,花钱的地方迅速增多,比如说迅速增加的民生补贴,额外发放的人力成本,这些都会在年底开支掉。而且,年终对于国人来说,不仅是文化上的团圆节,也是经济上的清账日,许多平时的资金往来、款项出入,都会选择在年底支付。有些工程年初动工,无论年底是否竣工,都需要支付一部分甚至全部工程款项。这时,必然会迎来一个花钱的高峰期。

    这种年底花钱,显然是一种正常支出。把所有的年底花钱都叫做突击花钱,那就有违客观事实。如果压力传递太大,那么就可能影响财政的正常支出,该花的钱不花,导致民生福利得不到应有改善,经济建设得不到新鲜血液,甚至有可能引发工程欠薪,诱发各种社会问题。

    这一意义上,不能把所有的年底花钱,都冠上突击名。有必要区别看待认真甄别。现在的问题是,在现行财政体制下,公众很难分辨出年底花钱的合理性与非合理性。一切矇眬中,公众往往会感性先行,主观至上,常常把所有的年底花钱贴上突击的标签。

    因此,即使单从财政部门自证清白而言,也应该对准公共财政的方向,对现行财政体制进行改革完善。只有这样,才能让年底突击花钱成为“过去时”,才能让经济发展和民生福利的改善成为永远的“现在时”。

    (作者系教师)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