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观察家 > 正文
中经搜索

保存历史废墟比重修圆明园更有意义

2011年11月19日 07:33   来源:红网   江德斌
    11月17日,北京人大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建议对重建圆明园进行研究论证。关于圆明园的保留现状与需要重建两个意见间的争议已持续多年,“废墟派”称重建劳民伤财,“重建派”则称重建可恢复民族荣光。圆明园官方称可有选择恢复部分建筑,但西洋楼等建筑不重建。(11月18日《京华时报》)    

    又听到要求重建圆明园的声音,所谓的理由依然如初,不外是“恢复民族荣光、抚平历史伤痕、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云云。可是,这些理由过于牵强苍白,只是沉溺在历史虚幻之中,并无太多实际意义,很难打动人心,更难获得民众的普遍支持。    

    随着时间的逝去,八国联军侵华已成历史云烟,圆明园的遗址却如一道巨大的刀痕,深深地印下昔日的耻辱,亦是展示封建帝国虚弱无能的一个印记。应该说,看到夕阳下的圆明园遗址,每位中国人都会为之震撼,牢牢记住那段屈辱的历史片段,激发起民族当自强、国家需强盛的奋发意识。这片残缺的碎砖瓦砾,有着独特的历史价值,它在历史上的地位不可磨灭。如果换成一个崭新的圆明园,除了徒具美轮美奂的观赏性,很难想象会有如此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能让国人想起那段耻辱。    

    历史的伤痕已经通过史书、遗址、碑刻记载下来,还将世世代代传递下去,并不会因为圆明园的重建而被抚平。何况也没这个必要,重建圆明园要耗费巨额资金,动辄就是数十亿、上百亿元,却只是复原一个皇家园林罢了,与民生福祉毫无干系。圆明园本是清朝模仿西方建筑艺术,结合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建,号称融汇世界建筑大全,被誉为“万园之园”。圆明园确实具有建筑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但只是昔日皇室的私家后花园罢了,虽是用民脂民膏所建,却与广大民众无缘。可如今皇帝都没了,重建圆明园又有何意义?    

    反对重建圆明园,就是反对这种无意义、无价值的浪费。一个国家的强大,并不是建立在修复遗址之上,而是要能确保国民生活幸福,让广大民众分享国家发展的成果,不再忍受饥饿、恐惧的困扰,拥有言论自由、人身安全等基本权利保障。如果孩子没有牢固的校车接送、无法保证安全回家,公民不敢生病、不敢消费、老无所养、老无所依,那么,这样的国家,无论建造出多少个圆明园,无论发射多少艘飞船,举办多少次世界级盛会,也难于堪称“强大”。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