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006人进行的—项调查显示,95.6%的受访者坦言,当前社会“过关心理”普遍。84.2%的认坦言为了“过关”曾违反规则甚至突破底线。受访者中,“80后”占46.8%,“70后”占34.1%。(11月15日《中国青年报》)
何谓“过关心理”?举例来说,如一些大学生为了能通过考试、顺利毕业等而抄袭、作弊;一些员工为了应付检查临时搞突击……并且,这不是个别现象,许多人在面对人生关键点时,一有机会就“暗度陈仓”。
在我看来,“过关心理”就是人们在为自己突破底线寻找的借口和由头。这是一种犬儒心态的折射,谈不上什么积极意义,相反一旦蔓延还会有害。进一步说,“过关心理”与社会的泛功利化行为盛行有关。特别当人们认识到通过一系列不规范的手段和途径,能得到同样、甚至更多利益的时候,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便会发生,人们就可能利用各种非正常的途径来进行交换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事实上,这恰恰是隐藏在为“过关心理”辩护背后的利益原因。
经济学家诺思反复强调:自由市场制度本身并不能保证效率,一个有效率的自由市场制度除了需要一个有效率的产权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还需要在诚实、正直、合作、公平、正义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这个市场。对于社会整体而言,任何逃避社会制度约束和规则的例外行为,都可能造成整个社会约束制度体系的失效,进而造成社会秩序的失范和紊乱。这是“过关心理”蔓延的危机所在。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