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观察家 > 正文
中经搜索

当心“过关心理”越陷越深

2011年11月16日 10:57   来源:武汉晚报   朱四倍教师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006人进行的—项调查显示,95.6%的受访者坦言,当前社会“过关心理”普遍。84.2%的认坦言为了“过关”曾违反规则甚至突破底线。受访者中,“80后”占46.8%,“70后”占34.1%。(11月15日《中国青年报》)

    何谓“过关心理”?举例来说,如一些大学生为了能通过考试、顺利毕业等而抄袭、作弊;一些员工为了应付检查临时搞突击……并且,这不是个别现象,许多人在面对人生关键点时,一有机会就“暗度陈仓”。

    在我看来,“过关心理”就是人们在为自己突破底线寻找的借口和由头。这是一种犬儒心态的折射,谈不上什么积极意义,相反一旦蔓延还会有害。进一步说,“过关心理”与社会的泛功利化行为盛行有关。特别当人们认识到通过一系列不规范的手段和途径,能得到同样、甚至更多利益的时候,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便会发生,人们就可能利用各种非正常的途径来进行交换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事实上,这恰恰是隐藏在为“过关心理”辩护背后的利益原因。

    经济学家诺思反复强调:自由市场制度本身并不能保证效率,一个有效率的自由市场制度除了需要一个有效率的产权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还需要在诚实、正直、合作、公平、正义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这个市场。对于社会整体而言,任何逃避社会制度约束和规则的例外行为,都可能造成整个社会约束制度体系的失效,进而造成社会秩序的失范和紊乱。这是“过关心理”蔓延的危机所在。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