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对于任何涉及政府体制改革的进展,都保持着期待,尽管真正意义上的体制改革仅已蛛丝马迹的方式存在,但是公众关注度依然不减。比如,中央政府“三公经费”的公开,又比如现在杭州的公车改革。
一项没有根本上触及政改的公车改革何以牵动舆情?原因是,政改太难、推进太慢,因此政府在“政务公开”层面的任何举措,在公众看来几乎等同政改。虽然公车改革议题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政改相当远,但就是这样一个“车改”已经频频难产,期间出现的版本很多,雷声也很大,可是政府的公车至今还是“高消费”。面对公众的质疑与不满,不少地方的确进行过改革探索,试图破解这一难题。
据报道,杭州市从2009年开始的公车改革涉及100多个单位。经过两年多时间,市政府的公车数量从1200辆缩减到400辆左右,总量减少了三分之二。公车数量大大减少,“公车改革两年节约3442万”的成果,自然可以成就今天的“杭州经验”。
那么杭州车改是否很有成效?很显然,杭州车改直面了政府公车中存在的腐败问题;在降低行政成本的同时,行政效率也未受影响。就此看,一年节约财政支出30%以上的“杭州车改”,具备了在全国推广的价值,至少在节约财政资金方面已具有示范效应。
即便如此,我们依然认为这只是一次改良。首先,“杭州车改”并非公权的一次“革命”,这个折中方案所能达到的极致,只是公车总量的缩减。而节约了行政开支,并不等于能够阻止“车轮腐败”的前行。其次,杭州希望通过车改从源头上遏制腐败,防止职务消费上的不正之风,以减少“官本位”的改革设计,只是看起来很美。因为,杭州车改发放“车贴”的制度安排,本身已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嫌疑。杭州“所有局级领导干部全部取消专车”规定是有条件的,即对官员“自行解决出行问题市财政给予一定补贴”。这个分行政级别享受的交通补贴仅限公务员独享,不公平已然事实。第三,杭州这种用于“乘坐公交车、打的、加油”等交通事务支出的补贴规定,其实意味着政府公务浪费行为的“合法化”。另外,公车消费本来就浪费巨大,当一个正局级公务员的车贴比普通百姓工资还高的时候,定额车贴会产生什么样的示范?
杭州车改难以服众的根源还在于:公务员上班有工资,出差可以凭票报销,为何还要发放车补?官职越高车补越高,难道局长跑下面的频率要比小职员高?如果按照级别来定车补,那就不是彻底的公车改革,而是“官员福利”的泛滥。说到底,政府公务员领取“车贴”的依据不充分、不正当,当公权变成特权,“交通补贴”自然就成了私产。
与此同时,杭州公车改革看似节约了3442万元交通费,然而这些钱难道不是以补贴的形式,又回到了“公务员”的腰包中?对于杭州车改,公众的疑虑恰恰就在于,这些改革措施都是政府自己所为,没有民意的反映、市民的参与;如果公车改革可以货币化,那么公务接待费岂不也可以货币化?
总之,杭州车改的经验值得关注,有专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需要指出的是,对这个车改产生的效应不必在高度上放大;况且,以政府行政权力难监督的现实背景来解读,杭州车改或许只是换汤不换药?
(责任编辑:王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