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观察家 > 正文
中经搜索

逃回“北上广”并不是幸福的回归

2011年10月28日 07:12   来源:红网   谭相彬

  近期,逃回“北上广”的话题引发了新一轮热议。“逃离”又“逃回”,在一线城市工作过的人,虽然面临着买房压力、户口歧视等,但二、三线城市也绝非世外桃源,不少人无法适应城市间的巨大落差。一些人回到小城市工作,却发现自己并不适应,因为在一个熟人社会,做事更要讲关系、论人情,发展或许更难,价值观的冲突或许更大。(10月27日《人民日报》)

  当初,一些年轻人因高房价、户籍壁垒而选择逃离“北上广”,可如今时过两年戏剧性的又重新逃回“北上广”继续打拼。诚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因,但总体而言无非集中在办事要讲关系、论人情,在选拔上缺乏机会公平竞争平台等等,可问题是,逃回“北上广”就意味着幸福的回归吗?

  先看看,“北上广”民众最关心的房价问题,尽管政府为了抑制房价继续高企,采取了严厉的政策组合拳——限贷、限购,却只是暂时止住了房价飙升的脚步。最近据一些媒体报道上海一楼盘因降价销售,而导致了老业主围攻抗议的新闻,但即便是这样的降价销售也是绝大数工薪阶层遥远不可及的梦。没有房子的人,只能“蚁居”、只能“蜗居”,作个居无定所的“北漂族”。

  任何城市的发展都不可能是无限膨胀的,它都有一个极限值,同样“北上广”也不例外。如今的“北上广”犹如挤满站票的公交车,已经无法腾出更大的空间来容纳更多的人才。过去坐在“北上广”车上的人还是少数,还有大量的座位空闲着,是个充满人生机遇致富的天堂,有不少草根通过人生的拼搏奋斗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但现在却不同,当人人看到“北上广”有发展机会时,其实这意味着没有什么机会了。

  其实没人愿意漂泊,谁都渴望拥有自己温暖的家。但发展的失衡、贫富的悬殊、机会的不均却又倒逼着年轻人为了未来的梦而不断努力奋斗。逃离也罢,逃回也好,都印证了一个道理“在哪里混都不容易”。人生没有几个十年可以漂泊,要想真正让年轻人“心安”不再漂泊不定,除了个人努力奋斗外,还要靠社会创造条件,给予呵护。冯唐易老,青春易逝,漂泊在外游子何时才能找到心灵停放的港湾,这不仅是一个人的思考题,更是全社会共同面对的时代话题。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