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栖霞区计生局称曾向几所高校建议在校园内安装安全套售卖机,但遭到高校拒绝。校方认为校园内设安全套售卖机会给学生带来性暗示,有可能纵容学生的性行为。专家称高校不肯让安全套售卖机进校园,很大程度上是害怕由此带来的舆论压力。(9月27日《现代快报》)
高校学生并非不知道使用避孕套,或者不方便购买与获取避孕套。事实上,在大学生性行为不可避免的前提下,可以预见的需求,让高校周边的商店、超市都有销售。按理说,售套机进高校更象是一根可有可无的“阑尾”,有它没它并重要。
然而,售套机能否进高校更象某种标志,代表着社会对大学生性行为的态度与道德倾向。多年以来,绝大部分高校都以“会给学生带来性暗示,有可能纵容学生的性行为”为理由,拒绝售套机能进校园,并不是单纯地反对或者禁止大学生性行为,而是不愿意承担相应的负面影响,以及社会舆论带来的压力。虽然,在开放的社会,以及传媒多元的背景下,可能售套机进校园带给学生的诱惑,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大,后果或许也不严重。但是,在进了校园便是认可的背景之下,认可与纵容之间模糊的界线,“性解放”的大帽子之下,社会的误解、家长的质疑,口水足可淹死活人。
安全有“套”入校无门,根却在校门之外。在大学生性行为不可抑的现实之下,全社会更应该抱以宽容的态度,更多地思考如何强化对大学生的教育与引导,帮助树立正确科学的性观念。应该说,这样的想法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然而,在如何教育、如何引导的方法手段以及尺度把握上,依然存在不小的分歧,这才是青少年性教育雷声大雨点小的根本原因,售套机能否进高校其实不过是一面放大镜,再次将这个问题显现出来。
更主要的是,这一应的问题,所考虑的都是社会与公众的态度,却很少顾忌教育对象的看法,推己及人做法很容易在一片乱象中迷失。其实,对于售套机能否进高校,或许就只是认真听一听大学生们的意见那么简单。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