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天门洞:拿历史文化开玩笑的尖叫炒作

2011年08月11日 06:34   来源:红网   赵强
    天门洞,位于湖南张家界,门高131.5米,宽57米,深60米,洞口最窄处28.03米。虽然号称世界海拔最高的天然穿山溶洞,但人们知道,加上了一些限定语之后,稍微可观一点的景观,大都不难冠以什么“世界之最”、“亚洲之最”、“中国之最”的名头。甚言之,越是技术性甚至冷僻的数据化的具体描述,对于审美对象而言,越可能说明其审美性的薄弱与平淡无奇。相反的例子是,比如黄山,目前为止,即便是用百度搜索,也未发现地质数据上有什么可以“最”的宣扬,而“世界上最美公园”、“世界上最美风景”之类的由衷赞叹则不绝于耳。最美,是比什么最高、最深、最窄、最宽、最大、最小……更值得炫耀的好处,是对旅游景区的最高赞誉。显然,天门洞并无可比美的优势。
    
    揆诸历史,天门洞的得名之始就与“炒作”相关联。世上本无天门洞,天门洞源于一场地震。雅驯的历史一般是这样记载的,三国吴永安六年,嵩梁山山体忽然峭壁洞开,玄朗如门,形成了今天的天门洞。
    
    本来,从古至今,地震,天塌地陷,不是什么好事儿。特别是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地震往往被视为凶兆,不仅动摇地壳,还动摇人心,甚至动摇政权基础。可这样的事情,只天王老子做主,皇帝老子无可奈何。好在,那场发生在公元263年的地震因为发生在荒无人烟的山区,估计没造成多大的人员财产损失。人民群众情绪不但很稳定,还很好奇,怎么震出了这么个大“洞”来?时任吴帝孙休灵机一动,为了增加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便宣布这是吉祥的征兆,是老天爷开了“天门”。于是,不但命名此洞为天门洞,连那个土得掉渣的嵩梁山也沾了光,改名为天门山了——这种手法与今天将“南天一柱”更名为“哈利路亚山”有异曲同工之妙,也不知是谁向谁偷师学艺了。
    
    今天来看,“天门洞”的由来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炒作”,只不过当时没有什么直接的经济、商业目的,是个披着神秘马甲的政治“炒作”。吴帝利用人民群众的迷惘蒙昧,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将一场自然地质灾害美化成了上天赐福,是祥瑞的征兆。不花一分钱,就把坏事变好事,成功地给吴国民众打了“鸡血”。如果不是天妒英才,一年之后,吴帝孙休变成了吴景帝,30来岁就没了命,差点就真的“多难兴邦”,也未可知。
    
    这些如烟往事,今天原本不该旧事重提。但事情就是如此奇妙,时间的流淌,记忆的流逝,会把历史如青铜包浆,将当初的粗鄙变成今天的厚重,将当初的无知无聊变成今天的文明文化。吴帝孙休在一千七百四十八年前玩的那场政治游戏,斗转星移到了今天,已经很少人会将它当做一次政治“炒作”而指摘,更宁愿把那古老的政治谎言视作一个宁愿信其有的美丽传说,视其为一段无可或缺的文化片段。进而担心,那与“词”对应的“物”——天门洞,一旦在今天遭到损毁,将会是一桩无可救赎的罪过——不仅是“物”的形灭,更是“词”的缺失。
    
    而历史的场景一经置换,天门洞再次登上“炒作”的台面,人们的神经却又敏感了起来。无论是1999年“飞机穿越天门洞”、2006年“su-27战机穿越天门洞”还是如今的“翼装飞行穿越天门”……都伴随着一阵阵尖叫的争议与质疑。尖叫的人心怀忧虑——万一失手,“机毁人亡”事小,“天门洞”成了无法缝补的“天门破洞”可就事大了;聪明的人儿赶紧质疑,那纯属商业炒作,是拿历史、文化冒险与开玩笑!实际上,要的就是这种效果。没错儿,就是炒作,您尖叫越大声,争议越多,炒作就越成功。换言之,天门洞,能被历史上的帝王炒,凭什么就不能被现在的商家炒呢?
    
    无论服气不服气,或许这就是现实。并不怎么出众稀缺的天门洞,如果历史上不附丽于政治神话的炒作,今天也不服帖于商业功利的炒作,我想它会很寂寞。寂寞中,没有了众声喧哗,或许根本就不知道曾经有这样一个地震形成的山洞,而在另一次地震中毁损亦不能知——这样寂寂无闻、自生自灭的山洞过去、现在、将来曾经有、可能有、还会有。
    
    由此而言,天门洞是“我炒作故我在”。在机械复制的技术时代,物化的人们在安全的技术震惊中体验到与经验迷信不同的忧虑。而这种短暂的震惊,其实大多时候正是由“穿越天门山”这样的商业炒作提供的。人们对炒作的争议、反感与抵抗,毋宁说是对震惊体验过于短暂的抱怨——在炒作中,天门洞“我在”了,而人们却始终无法在震惊中保存自我——这是取消天门洞所有活动也无法填补的遗憾。

(责任编辑:武晓娟)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