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观察家 > 正文
中经搜索

“善”之为善

2011年05月05日 00:00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高初建
    刚刚过去的这个五一,因为冯小刚发微博力挺陈光标而显得十分热闹。在我看来,许多该为陈光标说话的人偏偏在关键时候“失语”,反倒是一向口无遮拦的冯小刚仗义执言,为所谓“陈光标高调做慈善”之事说了几句公道话。这让我在喜欢冯导的电影之外,对他有了又一层敬意。

    有关陈光标“做慈善引发争议”一事,有直接的起因,有间接的原因,还有更深刻因素,需要分开来说。

    先说直接起因——在前不久一次“慈善排行”活动中,曾连续几年位列“中国首善”的陈光标没有入榜。主办单位称,陈光标的捐款有不少是以现金形式发出去的,没有收据,无法核对,因而不便将其列入榜中。这其实是一个很没道理的理由。陈光标的捐款肯定有核对不出来的,但肯定有能够核对的,有人去做过认真的核对吗?核对的数目是多少?可惜,公众对此并无了解。不过,既然陈光标本人已经表态,表示不在乎是否进入什么“排行榜”,同时表示不再回应相关的问题,这事也可以放过不提。

    但导致陈光标“做慈善引发争议”的间接原因,不会因为他本人“不回应”而失去讨论的价值。陈光标的出名,在于他喜欢以一种较为张扬的方式去行善。比如,他会弄来大笔现金堆在一起,让媒体拍照;他会要求亲手将现金发到受捐者手中,引来围观;他甚至会在公开场合强调自己赚钱是多么的辛苦,所赚之钱是多么的“干净”,等等。坦率地说,与力求创新慈善捐赠模式的曹德旺相比,与许多捐了钱不吭声的企业家相比,陈光标的做派的确相当高调。但是,正如冯小刚所言:“高调慈善怎么了?谁规定必须低调呀?”一些人可以看不惯陈光标的方式,但谁也无法否认他确实拿出了真金白银,确实是真心实意做慈善。做慈善这件事,本来就不论形式重在内容,何必苛求陈光标是否“高调”?

    那么,对所谓“高调慈善”有所非议的深层因素是什么呢?是那种凡事都要求尽善尽美,不容一点瑕疵的所谓“完美主义”?是一种“恨人有,笑人无”的浅薄的小市民心理?是自己只说不做、会说不会做,却见不得别人做事情的变态?亦或是动辄批评打击别人,借以显示自己“高明”的阴暗?恐怕都有一些。“善”之为善是一种心存之念,对人对事有没有善心善意,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尺度。冯小刚导演痛斥这个社会的一种“鸟风气”,直指风气之恶已经恶到让人难于做好事、做善事,实在是有感而发。

    关于陈光标做慈善引发争议之事,已经不是陈光标一个人的问题。必须强调,比起那些热衷于搞这个评比那个排行的“闲人”而言,比起那些习惯于指手画脚“高人”而言,我们的社会真正需要的是像陈光标那样做实事的人。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