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观察家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指日可待

2011年03月15日 07:49   来源:光明日报   罗竖一

    过去的5年,中国社会在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尽管此间中华民族遇到了汶川大地震等巨大的自然灾害,但华夏儿女众志成城,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奋勇向前。

    一百多年前,中华民族的社会灾难接二连三。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和鸦片等,面对晚清政府的不断丧权辱国,有的国人因此怀疑,进而否定中华文明、否定中华传统文化,甚至如今还有人也对中华文明、中华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上千年的历史中,国外人士对中华文明、中华传统文化,却是敬重有加。譬如,被美国前总统林肯誉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的世界著名思想家爱默生就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胡锦涛和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就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及其意义做出过重要指示。也正因如此,这5年来亿万中华儿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南,按照“十一五规划”之导引,积极参与,而获得了空前的文化成果。

    另外,还有非常值得中华儿女骄傲的是,在“十一五”期间,中国在国外开办了数百所孔子学院。孔子学院在过去的5年,秉承中华先哲孔子的“和为贵”、“和而不同”之理念,为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增加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骄人的贡献。

    总之,越来越多的国人意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认识到文化软实力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意义,这一切都跟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密不可分,跟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指示息息相关。

    2011年,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党和国家对中华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也使越来越多的国人认识到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国家、对于民族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延伸阅读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