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新闻”的两会新闻

2011年03月13日 07:36   来源:中国青年报   冯雪梅

    被当做热点新闻快速传播之后,“省部级以下干部不配专车”的“最新规定”,被发现只是一条旧闻。

    早就有的文件被找了出来——1994年的《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1999年的《关于调整党政机关汽车配备使用标准的通知》,2004年的《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编制和配备标准的规定》,都要求“省部级干部一人一辆专车,现职副省部级干部保证工作用车”。

    一定要找“亮点”的话,是规定中的配车价格有所降低。若要深究,这也稀松平常,如今车价大幅缩水,25万元的车,不管是性能、配置,绝对好过早些年35万元的车,如此“改革”,不过实事求是而已,着实不值得炫耀。

    与“公车新规”配套的,是一组可以公开的“权威”数字——目前,公车消费每年达1500亿至2000亿元,车辆购置费增长20%以上。出处是政协委员杜黎明题为《推进公务用车改革势在必行》的发言。其来源不得而知,但早在今年1月,有媒体就曾报道过这一数据,却不像现在这般吸引眼球。再有“全世界已建成14万公里收费公路,10万公里在我国”之类,也早就不是新闻。

    媒体在获得“省部级以下干部不配专车”的“新闻”时,不乏欢喜之情,似乎民意终于推动了车改。额首称庆中足见过去不少政策规定,根本没有落实。如若照章行事,别说局长、处长,许多科长们连“奥拓”都坐不上,可满大街跑的不都是“奥迪”?老百姓习以为常,将“变态”当了“常态”。

    另有一些新闻议题,也是“老生常谈”。比如,官员财产公开,提高个税起征点,降低收入分配差距,官员的不正之风等等。年年在两会上被提及,至少说明,“老大难”问题尚无实质性的解决之道,说了就说了,不见起色,没有下文。代表委员们要么在大会发言中炮轰一下过过瘾,要么不胜其烦地一遍遍絮叨。

    旧闻所以能成新闻,亦与两会的“分量”不与关系。

    两会在中国政治生活的特殊地位,让一些问题一上会就变得重要,哪怕它是枝节小事,在平常见多不怪。像中国宽带不宽、网费贵、电信企业垄断严重,每一个网友都有切身感受,早已不新鲜。但是,崔永元在政协分组会上炮轰电话费贵,依然成了热点。关键就在于,此批评出自一位政协委员之口,而且现身两会上。

    实际上,一些“小事”是不该拿到两会上研讨的。它们屡次在两会上被提及,因为日常的解决之道行不通,谁也没把这些司空见惯的“小麻烦”当回事儿,民众无可奈何,官员视而不见,最后不了了之。它一旦被触及,积蓄的不满就会爆发出来,或许民众无所作为,他们只能依靠“旁观的力量”让小事件成为大问题,以期引起关注和解决。

    两会前,一只小小的馒头引发了一场大争议。山东省政协委员潘耀民在降低面条和馒头相关税费的提案中,形象地提出了“馒头税”的概念,被指责为“唯恐天下不乱”。当地税务机关郑重声明:从来没有“馒头税”这一税种,所谓的税不过是增值税,征收合理合法。一个从事面粉销售的经营者不可能错误地理解“馒头税”,而民众之“哗然”,与一些税种“鲜为人知”不无关系。很多人不知道,他们的每一项日常消费都在缴税,更不知道,很多税的征收依据,仅仅是部门规定、暂定条例,而非国家法律。

    不得不说,关乎百姓基本利益的一些“常识”,依然需要启蒙和普及。我们的传统认知中,过多强调政府权力,忽视公民权利。结果,对权利的种种限制,往往大张旗鼓,明确宽泛,越界必究,惩处严明;而对权力的制约,却优柔寡断,三缄其口,法不责众。个别地方,一些限制政府权力的中央规定,竟然被当做“秘密”,对老百姓“严防死守”;而一些“民告官”的依据,不过是很多人并不知晓的国家明文规定。

    那些针对政府部门(官员)的“红头文件”,比如“副省长副部长不能配专车”之类,可不可以明白无误地告知民众,好让大家不再“孤陋寡闻”,同时,对违规者认真惩处,严明法纪,以儆效尤?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