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有建筑,没文化”的图书馆

2011年03月11日 07:40   来源:红网   陈李龙
    文艺界别小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说起这样一件事:在中部某地区出差时,他参观了当地新区建成不久、投资过亿的一所图书馆,然而,被称作当地“标志性文化工程”的图书馆里却看不见几个读者。这家图书馆馆长私下告诉陈力,不仅如此,很多读者进来后还感到头晕——地面是平的,但窗户居然是斜的。(《中国青年报》3月10日)    

    建筑设计有问题,是此项工程在设计上把关不严,如果真要是好东西,姑且当做“比萨斜塔”也无妨。但偌大的图书馆里看不到几个读者,确实让图书馆汗颜。图书馆是知识的海洋,兴建图书馆的目的,是让更多的市民来此看书,用知识改变命运,用知识陶冶情操。是的,建图书馆是功在千秋、利在万代的事情,但对于动辄上亿的工程,资金从哪里来?据全国政协委员张大宁说,过去的10年里,我国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从未超过0.5%。原本不多的财政支出,用来盖超大型建筑,那么真正用于文化本身的钱,还剩多少呢?    

    图书馆还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各种形形色色的所谓“文化工程”在蚕食文化本身。据媒体报道,某城市计划投资40亿元打造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而原有的非遗园投资超过10亿元、使用才不到3年。欠发达地区也开始加入到攀比风潮中。江西某市斥资1.6亿元,建设了一组包括汤显祖大剧院、博物馆、图书馆、文化广场的建筑群,剧院建成后遇冷,无法维持运转。这也难怪河南省剧协主席李树建会在去年闹出个大笑话:去年10月,在一个4家企业向河南文化教育事业捐助2亿元的仪式上,李树建对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说:“卢书记到河南之后,我们河南文化界的春天就到了。我们每天激动万分,以泪洗面。”一代“洗面帝”就此诞生。    

    其实,“洗面帝”真的是在流泪,有了这种“久旱逢甘霖”的两亿投入,李树建真诚的眼泪流了出来,文化界干旱实在太久了。很多人就此感叹,这是文化界的悲哀,但道出了当今文化发展的怪模式:场馆越做越大,文化人士越做越穷。那是因为我们国家越来越没文化了吗?显然不是。    

    而是“文化”被利用了。它总被当做一种漂亮的黄金,各地政府想尽办法往脸上贴,好像是谁脸上越亮谁越光彩、越有文化。又怕贴了别人看不到,只好大兴土木,做别人来了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

    事实是,文化是一种传统,是多年来养成的习惯,甚至是千百年来的积淀。靠大投资兴建的文化场所,那只是一种建筑,顶多拥有个“建筑文化”,而且还要小心,万一不小心还会让进来的人“感到头晕”。

    伍德斯托克,从建筑上来看,只是美国一个小镇。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在美国人最为困惑的时候,用音乐为迷航的年轻人找回了方向,“和平、反战、博爱、平等”的精神,一直,笼罩在小镇上空。它拯救了一代美国人,但却并没有投资过亿的图书馆、电影院、公园;但谁会不知道伍德斯托克呢?

    文化是文化,工程是工程,文化与工程结合起来往往容易生出“怪胎”,极易造成“有建筑、没文化”之怪现状。大型图书馆变“无人区”,不正是最好的反面教材吗?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