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广州日报》3月8日报道,药价7年来已降了27次,市民却没啥感觉,因为一降价廉价药就失踪。
的确。发改委决定从3月28日起再次降低部分药品价格的消息发布后,社会反响平平。虽然此番降价无论降幅还是范围皆为“利好”,预计每年可减轻群众负担近100亿元,可市民并不买账,担心此次降价仍难起到实际作用。
按道理,7年降了27次,即使当初药价再高,也应该降得差不多了。谁料想风起了,云动了,市民仰头望天,“奇迹”却出现了:只听雷声咚咚响,雨点哗哗落,却就是不见有一滴落到自个儿身上。市民虽然满心纳闷,也只好悻悻回屋没啥“感觉”了。
药价虚高,市民怨言很大。发改委多次发布降价令,尽管效果平平,似乎还让人觉得“没有功劳有苦劳”。为啥?药价形成受医疗体制、药品管制政策、药品采购制度等多因素的影响,单靠行政降价并不能解决问题。
但问题的关键是,虚高的药价到底是谁核定、审批、备案的?答案是,发改委、物价局。既然如此,为何不最初就把药价定好了,反而一次次发布降价令?明知价格定高了,却屡降屡败。说是降价,市民却没啥感觉,这没感觉的降价算什么降价?不过是主管部门自娱自乐而已。
有人说,发改委也是没法,因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根据经济学上“劣币驱逐良币”的理论,对降价药,厂家不再生产,而是改头换面,重新高价上市。此称之为“降价死”。
还有一种说法,医院卖便宜药没利润,医生开降价药没回扣,会选择替代的高价药。所以虽然发改委多次降价,百姓还是得不到实惠。此为“医疗体制”问题。
但事情最怕往深处想,既然是“劣币驱逐良币”,既然是“以药养医”的体制问题,那些改头换面重新上市的冒牌新药,那些价格高高、回扣高高、医院爱用、医生爱开的药,其虚高价格又是谁核准、谁审批的呢?
毋庸讳言的是,现行医药管理格局复杂,如同铁路警察,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如何制约各部门在其中进行的利益博弈,未免使人担忧。
但不管如何,都应该看到,要想解决“看病贵”,药品降价和改革“以药养医”就像马车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政府必须拿出“釜底抽薪”的勇气,只有改变了产生药价虚高的机制,市民才能有了“感觉”。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