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那鼓励什么

2011年03月09日 11:24   来源:红网   郑渝川
    3月7日,在全国政协委员无党派联组的分组讨论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语出惊人,提出“我们也不要鼓励我们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因为一旦农村孩子读了大学,就回不到自己的家乡,回不去自己的家乡就是一个悲剧。”在她看来,农村家庭供养一个大学生往往导致返贫,孩子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买不起房,也不愿意回家,这种状况是不合理的。(3月8日《信息时报》)
    
    王平委员谈到了几点问题,一是大学生就业难,许多人找不到合适的出路;二是大学上学成本高,会导致居民全家返贫;三是不宜急剧推动城镇化,城镇化过程对农村文化有影响;四是大城市房价太贵,年轻人负担不起;五是包括农村学生在内,许多人盲目追求上大学,而不愿意通过职业教育找寻更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些问题、王平委员的说法各自孤立来看,当然都是对的,也契合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专家和教育学者一贯的呼吁,但结合起来,并不能推导出她所说的“不要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的结论。
    
    从表面上看,因为现阶段我国高校办学质量较差,“大路货”专业得出的培育成果与社会人才需求存在巨大鸿沟,农村孩子以及许多普通城市市民家庭的孩子上大学,真要算是一桩“赔本”的生意。如果说一个人专门做“赔本”的事情,反映出不理性,但是,老百姓即便知道孩子读大学很可能要“赔本”,也还是会一如既往的走下去,群体性的“不理性”实则就是最大的理性。
    
    这么说不是在绕口令。尽管近些年国家开始逐步加大三农投入、改善政策环境,但是务农确确实实是件非常艰难的生计,做父母的为子女设想、规划一条更好的人生道路,也是很正常的。好了,如果不务农,农村孩子呆在县镇、乡村就近就业或创业,行不行?这取决于所在地的营商就业环境,没有学历就得从第一线最辛苦的工作做起,我们惯常只看到一线涌现出的个别佼佼者的案例,却很难注意到在其背后有更多的无学历、无专业技术的打工者的窘境。
    
    除了工作环境之外,还要看生活质量。正是因为各地都在激烈推进城市化、城镇化,把主要的公共资金花在拆迁和建造宏大建筑上,使得不同地方在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产品供给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打折”,“欠账”在镇村两级基层尤其明显。换句话说,无论农村孩子读不读大学,在其成年后趋向于城市生活,从保障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来看,通常是个理性正确的选择。笔者真诚希望王平委员等两会与会者在这个方面大声疾呼,要通过国家和各地地方对农村加大投入(特别要对那些关系农民生活质量、保障其发展公平的项目),让农村与王平委员所在的北京市处于同一水平。反过来,如果弥合城乡发展差异、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差异、实现城乡青年发展的起点公平等目标,始终无法实现,“只打雷、不下雨”,就根本无从改变农村家庭供养大学生返贫、农村生源大学生难找出路的现实。
    
    至于大学学费贵、上学成本太高,以及城市房价太贵等其他问题,这跟农村孩子读大学这一群体行为选择无关,建议王平委员很有必要将其分列出来,做好实地调研,提出更贴近实际、更有操作性的专项提案。

(责任编辑:张秀华)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