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观察家 > 正文
中经搜索

算算“叶氏车改”的民生账

2011年03月05日 08:17   来源:红网   朱永杰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多年不懈呼吁公车改革并亲身实践,已经演化为“叶氏车改”扬名于世。有关部门对叶代表取消公车的建议每年都有回复,但内容都是“意见我们已经收到,我们正在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对此他也只能无奈。(3月4日《北京青年报》)
  
  “叶氏车改”8年来,如果按当下物价算,每年能够节省大约10万元。但是叶代表很孤独,迄今为止,只有两个半人响应他,两个副局,一个助理巡视员,巡视员由于车技一般半途而废。为啥没人响应?据说是因为“待遇论”和“安全论”。“待遇论”认为公车是一种待遇的象征;“安全论”则认为领导考虑问题多,开车不安全。但叶代表认为开车就是一个熟练工种,出租车司机每天开十几个小时,也没说他们不安全。
  
  “待遇论”也好,“安全论”也罢,都是很好的借口。这个借口会让日本人脸红耳燥,人家万名公务员才有10辆公车,待遇在哪里?安全在何处?其实单从这一点就印证了“日本是世界上贫富差异最小的国家”所言不虚。万名公务员10辆公车,谁来要这个待遇?又有谁稀罕?人家不安全么?这是一件很扯淡的事情。都知道,在国外,公车如何使用其实是一个非常弱智的问题,八小时之外谁敢私用公车?所有人都是开着私车到办公楼下,有事了再坐公车出去。在国内,这却是一个顽症,怎么也治不了。在叶代表看来,这是一个以民生为本,还是以公务员为本的问题。如果以民众的需求为本,老百姓最希望公车改革,但公务员希望不要改,像广州增加几个GPS,加强管理就好了。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立场。说到底,公车改革改不动,就是政府行政还没把民生放在眼里,放在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
  
  对于公车改革而言,什么是民生呢?我以为一是健康,二是节约,三是效率。因为自己的亲身体验是这样的:我上班需要穿越市中心走10公里,骑车需要40分钟,坐公交需要60分钟,开车非高峰期需要20分钟,高峰期最少40分钟。为了健康,我通常是骑车上班,权且是在晨练;为了节约,我可以省掉5块钱的油钱;为了效率,我只好选择非高峰期开车到达。我算过一笔账,每天来回骑行20公里,每周5天就是100公里,每年则是不低于5000公里。从健康计,这是多么大的运动量啊;从节约计,可以省掉至少2500块钱的油钱;从效率计,因为有车,也算做到了。
  
  这笔“民生账”在“待遇论”和“安全论”面前显然不值一提。但是,算下来我还是不由暗自窃喜,最为自己赚取了健康而喜,也为那些爱讲待遇假讲安全的人失去健康而喜。尽管,骑行半径约为10公里骑行时间约为40分钟可能是恰到好处的一个“样本”,参考价值有多大还不敢说。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延伸阅读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