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观察家 > 正文
中经搜索

“门户工程”是典型的“吃人饭拉驴粪”

2010年10月04日 06:57   来源:红网   符玉瑶

  南京兴隆大街旁的南西营村是个待拆迁的城中村,可近日赛虹桥街道却连夜在参差不齐的土房子前突击盖起了两百多米长的围墙(据说还要进行粉刷),给附近居民带来诸多不便,还让一些过路的人误会成违建圈地。记者采访时,多名居民称是街道嫌居民的土房子难看因此修建砖墙,“盖一堵漂亮的文化墙,好让街面焕然一新”,实际上就是一堵“遮羞墙”。(10月3日《扬子晚报》)

  “遮羞墙”如何规划的,有没有相关手续,到底又能不能遮羞?记者就此采访了当地街道办的一名副主任。这名副主任解释说,这样做是因市里要求对高架沿线路面做出新改造,要求站在高架桥上不能看到路边破旧丑陋的一面,说白了,大街修墙是街道实施的“门户工程”,主要目的是美化大街。

  美化大街是应该的,可问题是,被“遮羞墙”围起来的那些房子上都刷着“拆”字,“遮羞墙”在拆迁时同样要拆的。当地老百姓说,“明知道要拆却要建,那就是在浪费钱财”。换句话说,等于搽粉进棺材——-死要脸!所谓“门户工程”,是政府官员吃人饭拉驴粪——表面光。用古人的话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明眼人都能看出这一点。可是,那些靠形式主义吃饭的个别官员却总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在世人都唾弃的行为中,创造出奇迹来。最典型的是给荒山刷绿漆,本来裸露不堪的山石,经这一番涂脂抹粉,立马变得绿油油的,这一招不为别的,专门用来对付前来检查的高官。让高官远远一看,真伪不辨,以为当地绿化效果十分了得。所谓“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国务院,下文件、一级、一级往下念、念完文件下饭店”,成为官场扎扎实实搞形式主义的生动写照。

  “遮羞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下的蛋。这种形式主义虽然为群众深恶痛绝,但是,长期以来,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却总能不断地花样翻新,长盛不衰。原因何在?因为,形式主义早已成了一种固有的官场文化,浸淫到一些官员的骨子里去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某些官员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无不受形式主义的支配。反过来,形式主义也让一些官员受益匪浅。具体到南京“遮羞墙”这一事件,我们发现,这掩耳盗铃、欲盖弥彰的“遮羞墙”,至少可以让某些官员从中得到如下好处:一是形象工程做好了各级领导考核最起码不会减分,说不定还可以当作政绩,让某些人加官晋爵;二是某些操作者可以通过建设吃回扣!三是农民工多了一次挣血汗钱的机会!最重要的是,这种建了拆,拆了建的“门户工程”,可以为当地的GDP作出贡献。总之,花国家的钱搞建设,既盘活了经济,带动了就业,搞活了市场,又肥了有关人员,大家发财。可谓一举数得,何乐不为!

  然而,这种形式主义的狂欢盛宴,最终要由老百姓买单。令人不安的是:这种害人的形式主义,何时才能根治?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