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的文明素质是一种隐性文化

2010年07月17日 08:43   来源:羊城晚报   □本报评论员

  与其他地方比,广东在消费文明、服务文明、公益参与和公仆文明方面要略高一筹,这是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潜在优势。但还远远不够。趁着亚运的到来,我们应该在“穿衣戴帽”的外装修时,同时进行言谈举止的“内装修”。以亚运为起点进行公民文明素质的培养,只要踏踏实实持之以恒,广东的隐性文化将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文化强省建设系列评论

  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水准,人们更多地着眼于文化作品和文化设施。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作品和文化设施是一种显性文化,但人们往往忽略了公民的“行为作品”,这就是通过公民的不同文明素质“书写”出来的言谈举止与道德“文本”。———这个“行为作品”构成一种隐性文化。

  在英语中,“civilization”和“culture”都是同时指称文化与文明。文化与文明的“兼职”现象,有时能使文明为文化“代课”。新加坡没有多少世界影响的文艺作品,但它就是靠公民的文明素养,让人处处感受隐性文化的氤氲。

  公民的文明素质主要指公民的言谈举止和道德水平。有人把它概括为六条:一、具有民主知识。二、互相尊重与包容。三、保持温和与理性。四、服从多数尊重少数。五、自治与自制。六、参与公共事务。

  但这个概括有重大遗漏,那就是少了“诚实”与“羞耻感”。没有诚实就没有真实,没有羞耻感就会无所顾忌。而文明素质的灵魂是,任何言谈举止都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只要行为对他人构成冒犯或困扰,这个行为就越出了文明的边界。比如插队冒犯了排队者,大声喧哗影响了他人的宁静,随地吐痰破坏了环境卫生,不守时不诚实不守信用造成别人的困扰,不修边幅妨碍他人的观瞻,打击异见、粗言恶语伤害别人的情绪……这些言谈举止都是舒服了自己妨碍了别人,既不文明也不道德。

  然而,一个发达的文明社会考虑得更加细致,人们会意识到,并排上自动扶梯和并排走路会阻塞有急事者的前进,开会发言滔滔不绝将占用其他人的时间,不预约的造访会让主人尴尬,强行敬酒就是强人所难,浪费就是对劳动果实的不敬和对人类资源的不爱……

  因此,野蛮人想的是他必须做什么,文明人想的是他什么不能做。可是不用我们细心观察也能发现,总有许多人每天都在做着不能做的事,全然不顾别人的感受。在上海世博会上,插队、冒充残疾人等行为已被境外媒体广为报道,世博会展示着城市物质文明,也在展示着某些公民素质的亏欠。随着收入的提高,人们开始周游世界。但周游过程往往成为许多中国大陆游客的不文明巡演,把中国“文明古国”的形象改成“文明古怪”的印象。

  这个“文明古怪”的出现有其幕后推手,“文革”就是一大推手。把文化的“命”革除之后,文明的种子还如何繁衍?一个时代的文明将成为下一个时代的肥料,同样,一个时代的野蛮也将成为下一个时代的细菌。

  文明素质的培养有赖于家庭影响、学校教育和社会示范。我们的家长大多沾染过“野蛮的细菌”,令子女从小接受反文明的熏陶;学校的文明教育一直以来都由空话套话唱主角,没有告诉学生实实在在的文明规范;从这样家庭和学校出来的人进入社会后,人们除了交叉感染,不会有良好的行为信息传递。

  当我们谈公民素质时,还不能不谈“公仆素质”。由于一些“公仆”反“仆”为主高高在上,他们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更少考虑他人的感受。作为公权人物和公众人物,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时时刻刻在公众心目中录影回放,其反示范作用远远超出一般公民。

  与其他地方比,广东在消费文明、服务文明、公益参与和公仆文明方面要略高一筹,这是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潜在优势。但还远远不够。趁着亚运的到来,我们应该在“穿衣戴帽”的外装修时,同时进行言谈举止的“内装修”:在学校和公共场所,在各种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上利用报道、言论、图片、视频等方式,从正面与反面反复向公民讲述和展示文明规范,并组织征文和比赛;印制文明规范的书籍画册,让学生和亚运志愿者向人们派发;在公共场合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纠正;延请文明礼仪专家举办巡回演讲;要求党政机关用文明执政文明执法向公民示范……当然,这些工作要切忌形式化和过场化。

  以亚运为起点进行公民文明素质的培养,只要踏踏实实持之以恒,广东的隐性文化将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