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南非世界杯赛场内外,无处不闪耀着“中国制造”的身影。手机链、钥匙扣、足球、假发、国旗、荧光棒、帽子……不过,这些“中国制造”绝大多数无法让人“骄傲”。一种当地叫“呜呜祖拉”喇叭的售价从20兰特(约合17.7元人民币)到60兰特(约合53.1人民币)不等,中国加工厂的利润不足5%。(6月18日《每日经济新闻》)
本来那么多的“中国制造”能够现身世界杯的商品市场,对众多缺少国际体育贸易经验的中国企业来说是一个进步。正如日前《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一篇评论中称,虽然中国队与南非世界杯无缘,但“中国制造”却并未缺席这届世界杯。实际上,说世界杯赛场相关设施是中国企业的专展舞台也不过分。
然而,从另一方面看,由于一些“中国制造”科技含量不够、产品档次低,更未能突破来样来料加工之类的老路,不免又遭遇某种尴尬。这让我们想起2006年的德国世界杯。当时一只“格列奥”(世界杯吉祥物)在德国的售价为19.95欧元,而扬州玩具厂生产的“格列奥”出厂价格仅为1.45欧元。大部分的利润被德国经销商、进口商“瓜分”。中国生产企业只能是白忙活。
显然,这次“中国制造”现身南非仍重蹈德国世界杯覆辙,中国企业生产的大多数产品,中间的绝大部分利润落入了国外的经销商和进口商的腰包。在庞大的世界杯商机市场面前,“中国制造”收获的往往只是一点蝇头小利。事实上,“中国制造”代表的可能只是一个无可奈何的悲怆符号。“中国制造”之所以能在国际上受到青睐,是因为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打造出了廉价的“中国制造”。
有人算过一笔账:美国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儿童玩具,商场的零售标价是100美元。中国企业的生产成本是12美元,其毛利润是每件3美元,中国外贸公司的毛利润是每件7美元,香港经销商的毛利28美元,美国经销商的毛利32美元,商场的毛利是18美元。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制造”已经成了他国赚取丰厚利润的漂亮外衣。
市场分析师指出,南非世界杯再次触及了“中国制造”的伤感神经。“中国制造”面临的尴尬:低廉价格——压价竞销——贸易摩擦——出口受限——资金短缺——提升产品结构受限,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怪圈。很多中国企业还是依靠来样、来料加工,产品设计、生产原料和加工设备大多依靠进口,虽有“生产基地”,却缺乏研发机构。
在美国咨询公司Inter- brand 最近发布的“2009年全球最具价值品牌100强榜”中,亚洲只有9个品牌上榜,中国品牌无一入围。而美国《商业周刊》杂志与国际品牌集团2009年9月共同发布“2009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中,美国企业超过半数以上,日、德、法等国家也有数家企业上榜,中国企业则无一上榜。在连续4年(2006—2009)“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中,中国品牌均难觅芳踪。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近几年中国已先后超过日本、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由于“中国制造”不赚钱,于是就形成“中国制造”遍天下,使得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据有关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占GDP总量的比例达到60%,外贸依存度也已达58%,在世界各大国中名列前茅。目前,以低生产成本作为主要竞争手段的资源驱动经济,正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
其实,中国许多企业的薄弱环节划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处外受制于人。很多关键部件都要用人家的品牌,只好“贴牌”生产,这样一来,每件产品只给工厂的利润就很少了。对于“中国制造”来说,仅仅满足于“以量取胜”、贴牌闯世界,就只能在价值链最低端苦苦挣扎,处处受制于人。这样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寄生型”发展,而不是自主发展。
在世人关注的南非世界杯赛场上,看到赛场内外满眼的“中国制造”产品,而中国企业仅能分享蝇头小利,不禁让人感叹。中国的一般制造业靠劳动力低廉的优势已维持了十多年,按规律应进入调整和转型的阶段。我们盼望着,国内企业生产一个大喇叭只赚5%的利润,以及8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的历史尽快终结。
(责任编辑:胡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