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观察家 > 正文
中经搜索

实实在在的水,实实在在的帮助

2010年03月30日 09:13   来源:南方日报   南方日报评论员
    不要以为我们相隔千山万水,远水不解近渴,不要以为我们所奉献的爱心只是杯水车薪。旱魔持续肆虐,需要更多的人行动起来,把灾区民众的焦虑系于心中、放于心上,更需要我们把实实在在的帮助融入他们对水的渴求之中。

    西南地区严峻的旱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到目前为止,广东各界社会捐款数额已达122万元,善款全部用于西南抗旱,其中向云南省拨发40万元、贵州省40万元、四川省20万元、广西和重庆各10万元。昨日,由本报连同其他单位共同主办的“大爱无疆滴水有情”———为西南灾区捐水活动仪式举行,捐赠的200吨饮用水将由广东省红十字会送往灾区,预计5天后运达。

    旱魔肆虐。民政部最新统计,目前严重的旱情已导致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份6130多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36亿多元。当特大旱灾导致云南至少300万公顷农作物受灾,许多麦子、蚕豆和蔬菜已经枯死,当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农民们每天忙着去河里背水维持生计,当有贵州村民为全村取水献出生命,民众请愿追封其为烈士之时,千里之外的我们怎能不为之动容?一边是束手无策的农民,一边是众志成城的抗旱行动,在旱灾面前,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不要以为我们相隔千山万水,远水不解近渴,不要以为我们所奉献的爱心只是杯水车薪,如果没有中华儿女的爱心与支持,没有炎黄子孙手中竭力传递的“一滴滴水”,受灾人民将难以挺过这焦灼的干旱。

    全民抗旱集结号已经吹响,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所有人都把目光聚焦在西南这片干涸的土地上。温总理慰问灾区民众时郑重承诺:“绝不能让一名群众没水喝。”无疑,当务之急是保证灾区群众日常生活饮水。现实中,洁净水的意义以一种悲凉的底色被阐释。除了那触目惊心的干旱,严重的水污染使一些地方在大旱之年即便守着水也不能用。以贵州水成县为例,该地区虽有两条主要河流穿过,本该不缺水,但由于采矿业的盲目发展,现有水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河水“像稀释的墨汁”,根本不能饮用。当地官员说,这些河流由于重金属含量超标,就连浇地种菜也成问题。一些灾民辛辛苦苦钻了井,但开采出的地下水却同样因污染问题而不符合饮用水标准。千里送水,尽管耗资更大、更费周折,但在这一非常时刻,水比起其他任何物质更弥足珍贵。

    实实在在的水,实实在在的帮助。如今的灾区,在旱情旷日持久的烤炙下已显得疲惫不堪,外界的帮助,“不漏一村、不漏一屯、不漏一户、不漏一人”的救援承诺变得更为重要。位于群山顶峰、海拔1800米的文山州砚山县阿猛镇水塘村大榔树组,是云南最干旱的村落之一,87户居民中,50户为苗族,37户为白族。因距离阿猛镇40公里,且不通公路,当地政府的“爱心水”一度无法送到这里。断水20多天后,村领导徒步半天来到镇里汇报灾情,方才引起重视。在幅员辽阔的西南灾区,在旱情不断蔓延的地方,是不是也有许多一不小心就被我们目光遗忘的角落?里面是不是也有为甘露而苦苦等待的生命?

    各界纷纷伸出援手,对于灾区人民艰难困境感同身受,灾害的发生让不少人站出来,积极承担公民的社会责任,足以见证民间爱心力量的崛起。这种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经百难而不倒以及能够不断向前之所在。然而,旱魔持续肆虐,需要更多的人行动起来,把灾区民众的焦虑系于心中、放于心上,更需要我们把实实在在的帮助融入他们对水的渴求之中,让每一位同胞的心灵都能在这慑人的干旱中得到慰藉。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