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盘踌躇 如何挖掘结构性机会

2010年03月27日 08:03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朱茵

    

    嘉宾: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总经理陈晓升(左)

    瑞银财富管理亚太区首席投资策略师暨研究部主管浦永灏(右)

    上海证券研究所所长郭燕玲(上)

    主持人:中国证券报记者朱茵



    虎年股市能否虎虎生威行情或在下半年

    2010年的第一次调控,比以往来得更早一些。出其不意的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引发市场对紧缩货币政策的担忧。1月A股没能走出开门红,反倒出现了一波寒流。密集出台的调控政策还会给股市带来多大影响?A股的底部在哪里?今年的投资机会隐藏在哪些行业之中?本期北京圆桌嘉宾邀请到花旗集团中国研究部主管薛澜、高盛中国首席策略分析师邓体顺和瑞信中国研究部主管陈昌华。  

    股市有否整体上扬行情

    中国证券报记者:货币收紧、信贷控制、银行融资以及通胀压力上行的共同作用,使得年初以来A股市场回调不少,今年国内股市是否还有整体上扬行情?

    薛澜:去年底,我们就预计今年股市将呈现前低后高局势。这是因为,去年政策很明朗,就是保经济增长。在促增长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信贷扩张带来的通胀风险和资产泡沫。目前需要对保增长带来的后遗症进行矫正,这就出现了政策的不确定性。这对于市场来说是很痛苦的,所以上半年市场走不好很正常。

    对于全年走势,我们觉得市场也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差,宏观数据还是不错的。目前市场对于政府收缩银根的反应,我们觉得有些过激。政府并没有在收银根,只是不希望贷款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过去几年通常银行都是在年初拼命放贷,下半年又希望政府放宽额度。流动性方面,上半年的银根可能会紧一些,下半年可能会比较松一些。等坏消息都出尽后,下半年反倒会有行情,我们认为今年A股到3600-4000点还是有可能的。    

    邓体顺:对进一步紧缩政策的持续担忧,在短期内可能对市场构成压力。不过,我们仍然认为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仍旧强劲,前一段的下跌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计入了政策紧缩的风险。我们认为,沪深300指数在2900点附近将出现比较强的支撑。

    对于今年全年,我们同样比较乐观,我们认为沪深300指数有望达到4300点。这是因为,首先宏观经济增长仍然强劲,去年四季度实际GDP同比增幅从三季度的9.1%升至10.7%,经济的快速增长已经使中国在2009年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

    其次,企业盈利继续复苏。我们预计,在销售额和净利润逐步复苏的支持下,未来两年A股企业每股盈利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6%。

    第三,政府支持增长的立场似乎没有改变。最近政府高层官员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支持增长的政策立场。我们认为,有理由相信调控的目的是减少系统中过剩的流动性,以降低经济可能出现资产泡沫的风险。同样,我们认为政策制定者的首要任务是延长经济周期,而非遏制增长。

    陈昌华:年初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出其不意,我认为政策早出手是好事,有助于抑制资产泡沫。去年底房地产市场有过热的苗头。如果能够及时抑制这些风险,下半年货币政策可能就不用太紧缩了。

    我们去年底作出的预测,今年沪指年底目标价是3300点,这是基于企业盈利增长25%作出的判断。这一目标点位在年初时看空间不大,此次下跌后反倒有了空间。

    我个人认为很难判断A股的底部,很多投资者买涨不买跌导致市场波动性很大。如果从市盈率的角度来看,A股的波动要比港股大很多,在2007年牛市顶峰时A股市盈率达到过60倍,而在2005年宝钢股改时市盈率只有5倍左右。    

    充分认识银行再融资

    中国证券报记者:房地产板块和银行板块,是市场上的两个重量级大家伙,这两个行业紧密相连,又左右着市场的走势,房地产的调控政策和银行融资会否影响今年A股走势?    

    薛澜:政府对于房地产行业过去多年一直都是打压多过支持。但在去年那种特殊的环境下,政府对房地产行业进行了扶持,去年房地产一年释放了相当于两年半的需求。现在又进入了一个打压的状态,房地产市场目前处于非常不确定的环境中。

    未来一段时间银行为补足资本金进行再融资,对市场有相当大的压力,这也是之前A股下行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这是必须的,银行去年贷了那么多钱,如果不能保持一个相对健康的资产负债表,未来会出现困难。

    我预计随着银行再融资的明朗化,有望在二三季度带来市场向上的拐点。银行补足资本金,上了保险,其实也是给中国经济上了一个保险。当市场对银行再融资有了充分认识,且银行融资有了一个明确的时间表后,银行股有望带领市场破茧而出。  

    陈昌华:目前我们比较担心的是房地产企业,房价下跌空间可能不大,但是销售却不乐观。去年对房地产业的分析预测都认为今年的销售还会不错,不过目前来看,形势不好。房地产股票还不适合介入。

    对于银行股,市场的担心比较多,主要是去年大规模放贷后,未来的坏帐风险。我们没有那么悲观,短期来看是有压力,中长线还是可以的。我们认为,目前银行股的估值已经低了,另外如果说政府要保证哪个行业的发展环境健康,银行一定排在第一位,中国企业和居民的资金来源,超过80%还是来自银行,银行的稳定对社会稳定非常重要。银行再融资的压力,坦白说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最低,实际上大银行的融资并不大。

    布局消费保险板块        

    中国证券报记者:今年A股市场哪些行业值得重点布局,并有望带来超额回报?

    邓体顺:我们预计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在未来12个月上升5%。因此,在通胀潜在上升和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我们看好上游的大宗商品股、领先的消费品牌、具有垄断地位的基建股以及保险股,因为它们能够从有利的宏观背景中受益并且具备独特的自下而上的行业特征,比如价格制定者的身份或转嫁原料成本上涨的能力。在上一个通胀周期,也就是2006年3月至2008年2月,这些行业的表现就相对较好。

    陈昌华:我们看好消费类股。中国家庭收入取得增长,而储蓄却呈现下降。我们预计到2020年,中国消费总额将从2009年的1.72万亿美元增长到15.94万亿美元,届时中国在全球消费总额中占比将从2009年的5.2%增长到23.1%,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    

    消费者对国有品牌的信心在逐渐上升,进口品牌在某些领域仍占据优势,如高价商品、奢侈品和技术类产品。在快速消耗品领域,如食品饮料、家庭和个人护理,中国和外国企业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在消费者服务领域,如电信、网络和旅游,中国企业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许多消费类企业目前的销售额只有10-20亿元,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我们也看好保险股。从长期来看,目前中国保险的渗透率还不高,另外国内着力发展资本市场,这对保险股是利好。短期风险是A股市场疲软可能影响保险股的盈利。

    薛澜:我们觉得今年的市场机会还是很多的。我们非常看好保险股,银行在升息周期里盈利还是有保证的,有望跑赢大势。我们看好包括食品股、中高端消费,特别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网络股,比如在香港上市的腾讯控股,它们受政策影响非常小。另外,我们还看好公路股,去年卖了那么多车,总是要在路上跑的吧。

    升息与升值何时来

    中国证券报记者:您对中美经济退出政策的路径有何预期?各自加息的时点会在什么时候?

    陈晓升:申万研究表明,因为2009年中美之间经济刺激政策的不同,所以退出也会非常不同。目前中国政府仍然担心通胀预期和房价等资产价格的问题,国内从资产价格到消费价格,以及从名义利率到资金市场的实际利率的传导途径有别于美国,连续加息的条件尚不具备。央行有可能在二季度加息一次。

    浦永灏:许多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长已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但同时通货膨胀也在攀升。目前全世界都在聚焦中国,我们认为,中国加息宜早不宜迟,并将重估人民币紧盯美元的汇率政策。美联储提高了象征性的贴现窗口利率对市场产生了负面影响,这意味着经济周期将趋于正常化。预计美联储大约在2010年第三季度开始加息,欧洲央行则会在年底时采取类似措施。

    郭燕玲:预计中国经济退出政策将延续谨慎的、量化为主的路径,年内很难出现激进的退出政策。加息作为能明显改变预期的政策手段,应在今年稍后阶段才会实施,因为中美两国加息的前提条件不同,预计中国加息的时机可能会早于美国。

    中国证券报记者:人民币汇率已成为全球最热门的一个话题,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陈晓升:汇率问题很复杂,难有完美答案。一个折中的可能是在6月G20之前让人民币恢复浮动。具体来说,5月份应该是调整人民币汇率政策比较理想的时间窗口,通过提高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预计全年升值幅度3%-5%。

    郭燕玲:人民币升值趋势是不会改变的,但中国绝不会迫于外界压力采取快速升值的方式,这样既不利于金融稳定也不利于经济稳定,我们预计人民币汇率的口水仗不会改变人民币继续维持稳步小幅升值的步伐。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政策与经济的作用下,未来经济的走势将会怎样?

    陈晓升:外需和政策取向是决定中国经济方向的关键变量。和去年底相比,中国经济最大的变化是外需超预期导致政策退出进程超出预期。从全年的增长节奏看,从今年2季度到明年上半年前中国经济将呈现回落、整固、再上扬的格局。未来3-6个月经济增长率将出现回落,未来6-9个月中国经济将在9%的位置进行整固,未来9-12个月中国经济将再现上升趋势。

    浦永灏:新兴市场形势非常乐观,许多市场参与者认为新兴市场有可能取代美国消费。我们并不否认新兴市场强劲的经济增长,但也要泼点冷水。虽然中国经济总量可能在2010年某个时候升至全球第二,但与美国相比规模仍较小。而且,中国的需求增长相对于美国来说主要是对大宗商品生产国有利,大宗商品与能源价格上涨尤其将阻碍发达国家消费的快速复苏,对这种恶性循环应有充分认识。

    “成本”与“中观”主导市场

    中国证券报记者:沪指围绕3000点上下横盘震荡两个月之久,未来市场将如何运行?下行或者上行的空间有多大?周期性行业能否迎来机会?

    陈晓升:今年需要关注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中观”,就是要更多从结构分析的角度思考问题,看具体的政策和经济数据,看区域、看产业结构、看收入分配格局变化等;另一个角度是“成本”,就是要更多关注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资源成本和资金成本的上升。

    我们认为二季度市场将先筑底后回升,预计上证综指核心波动区间是2700到3200点。

    一开始,因为担忧政策紧缩和经济下滑,市场会自动寻底;随后,可能是在二季度的后期,在紧缩密集期,也就是紧缩预期最强烈的阶段结束、业绩下滑担忧释放后面临估值修复。申万重点公司2010年利润增速的下限是25%,估值下行的空间不是很大。此外,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重大制度推出后,股指波幅不会剧烈。

    郭燕玲:指数自2010年以来的横盘震荡的走势反映了市场对政策退出预期以及资金宽松预期趋于谨慎的心理。未来的市场表现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业绩尤其是大盘蓝筹股的业绩能否出现超预期表现,前期中小板和创业板股票的集体狂欢已经出现一定的估值溢价,随着大盘蓝筹股年报公布进入密集期,权重股的估值效应将会显现,并成为影响指数方向的重要因素。另外,即将推出的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的市场影响也将显现。因此,预计打破平衡格局的因素来源于大盘蓝筹股,从估值角度看向上的空间略大。由于连续几个月PPI持续上升,制造业的利润空间会得到一定拓展,值得看好。

    浦永灏:股票市场2010年开局不利,但最近几周市场情绪以及公司盈利都在持续好转,有利的基本面加上有吸引力的估值,对股票有支撑作用,2010年股市将逐步走高。新兴市场经济增速比发达市场更快,负债率更低,因此我们继续看好新兴市场。我们尤其看好亚洲消费需求上升的受益股。除直接投资亚洲股票外,也可以投资于在新兴市场的销售份额很高的西方公司来参与这一主题。

    寻找结构性战机

    中国证券报记者:如何在震荡市中寻找结构性机会?消费以及新兴产业能否给投资者带来良好回报?

    陈晓升:从中观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应该有很多变化是值得投资者关注的:

    一方面,消费还能“进攻”。结合国内消费的结构变化、绝对PE估值等因素,与中低端消费关联度较高的中西部和二三线的零售、中药、家电、食品饮料等行业将显示出业绩推动和估值提升兼具的超额收益机会。我们看好过去半年涨幅偏小、能继续受到政策推动、需求有望持续高增长的低端必需品、家电和汽车。

    第二个结构性的机会仍然需要关注新兴产业的现实需求机会。作为经济调结构的主要方向,以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等为代表的新兴行业正在从概念转为现实需求,将推动电子、信息、设备制造、材料等行业相关公司获得估值提升为主的超额收益机会。

    第三是看好产业转移和城镇化加速的共振,以及政府保障房建设的拉动。城镇化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一个依托点,将在未来的三五年经济发展中扮演主推手的作用。当城镇化的政策遇到国家确定的十二个重点区域规划所推动的产业转移,将迸发出巨大的能量。政府的保障房建设,实际上是增加了一个投资的调节器。投资者需要关注这些变化。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结构性机会是看好与东盟等自由贸易相关的港口和相关行业的高成长。东盟的贸易增速非常快,相关的行业未来也会有很大的变化。包括未来正在逐步展开的全球各大自由贸易区域,都蕴含着新机遇。资本市场最喜欢的就是成长性,变化最快的经济现象就意味着投资机会。

    浦永灏:在经济复苏初期盈利周期性强的公司表现最好。此类公司通常可以从工业、材料、非必需消费品等行业中寻找。然而,一旦经济复苏走过早期阶段,加息周期临近,强周期行业的优势就不再明显。这时信息技术(IT)类股将引人注目。防御性较强的行业,如必需消费品行业,将受益于稳定的收入和结构性需求提升,尤其是来自亚洲的需求,因此该行业的盈利质量将很高。

    郭燕铃:震荡格局中的结构性机会主要从两条线索来挖掘:一是事件线索,诸如前期的区域经济刺激政策、世博主题、高分红抢权填权行情等等。二是政策线索,诸如新兴产业刺激政策,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实施。但事件因素和政策因素都难以促就持续性的行情,因此我们认为能够有持续良好表现的机遇依然来源于具有持续且强劲增长的领域,从基本面看消费和新兴产业的未来前景值得看好,如受益政策的建筑建材、传媒服务、信息设备、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不乏投资机遇。

    股指在3000点附近徘徊近两月,大盘随着政策与经济的脚步踌躇,未来趋势将如何?瑞银浦永灏从全球视野出发,认为基本面的好转终将克服市场恐惧,新兴市场资产值得看好;申万陈晓升则提出了“中观”与“成本”的关键词;上海证券的郭燕玲认为打破僵局还要看大盘蓝筹股。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