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事业需要有人高调作秀

2010年01月24日 06:42   来源:西安晚报   李劭强
    百元大钞以10万元扎成一捆,垒成13行犹如“钱山”,4名“金盾护卫”荷枪实弹保卫。23日上午,在中国工商银行江苏分行大厅,中国“首善”陈光标说:眼前这笔现金,是从127名企业家和个人那里组织来的捐款,共4316万元。春节前将把这笔钱装入8万个红包,送到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区特困户手中。(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5版)

    有人会说,慈善是好事,能不能低调一点呢?这样的言论尽管只是网络跟帖中的个别声音,但既然有质疑的声音存在,而且中国人也的确强调中庸和低调,那么就有必要对慈善与高调作秀的关系进行一番剖析:作秀是否会影响慈善的“纯度”?慈善是否会成为作秀的工具?这个判断在某种程度上也不仅是作秀与慈善关系的讨论,也是对中国慈善环境的关注和分析。

    什么是作秀?这本是一个难以界定的词汇。在一个强调低调行事的环境中,高调的宣传容易被看成是作秀;但是在一个大众传播的时代,宣传本来就是形象塑造的必然方式。请问,哪一个被社会熟知的形象和品牌没有经过媒体的宣传?所以,脱离具体的社会情境去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作秀没有意义。在我看来,只要所做的事情是真实的,就不必以作秀之名进行指责。任何行为都会有外部示范性,如果真的做了一件好事,为何不能让别人知道呢?知道的结果可能是自我宣传,也可能是引起别人的共鸣和响应。

    其实,慈善也是一个过程。很多人开始可能是为了作秀而慈善,但在慈善的过程中,却转变成为慈善而作秀。这种转变的边界和时间点很难判断,但是这种转变在现实中是存在的。因为,慈善本身就是一种人性与人性相通的体现,就是一种人心与人心的交流,慈善行为本身就是对作秀者一种教育和引导。所以,何必着急、何必苛求呢?当有人为慈善事业添砖加瓦时,何必先去探究他的目的是什么,而忘记了给予他尽可能多的鼓励和赞扬呢?

    尤其是,在当下慈善事业还未蔚然成风时,就更需要有人来打破这种意见环境中的“沉默的螺旋”,用一种高调的姿态宣传慈善的理念。我研究传播现象,新闻事件中捐款的设计完全可以用媒介事件来定义,很多细节是为了吸引媒介的关注而设计的,但是我同样感动于其他的细节:此次捐款来自127名企业家和个人;这些钱在现场由20名企业家分装;而总计达8万个的红包,将由127人送到需要救济的贫困户手中。

    这些细节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更多人在参与慈善事业,用媒体的话说就是陈光标“组团慈善”来了;对于慈善事业,这当然是一种可喜的进步。这也说明,慈善不再是拿出钱来捐款那样简单,慈善是亲身参与和面对贫困户时的一次心灵的交流和震撼。所以,慈善可以作秀,在慈善还未成为社会自觉时,更需要有人来高调作秀。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