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观察家 > 正文
中经搜索

房地产 现在该下手还是放手

2009年12月26日 07:05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刘思恩
    近期房地产行业着实出台了几项政策,意在限制房价上涨过快和某些利益主体过度投机。房地产股也应声而落,不少股票从最高点下跌二成左右。

    当然,房子的消费者和投资者,对这类政策的长期效果,仍持观望的态度。如果仅以此作为个人重大投资的依据,未免过于草率。毕竟每个人一辈子买卖房子的机会很少,房产的流动性又差,每次交易可能会对一生的经济状况和生活质量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这点上看,房子的投资者要比股票的投资者理性、谨慎得多。

    笔者对房地产的宏观研究不深,但是由于经历几次交易,对微观的一些投资判断和交易略有心得。

    首先,房产价格信息远不如股票透明。所以做惯股票的人千万不要用看“钱龙”的眼光去看房价行情。即便是相隔100米的房子,由于产权、房龄、朝向、楼层、甚至邻居素质的关系,价格都会差异很大。所以至今找不到一个可以信赖的房价指数作为投资参考。更实质性的问题是,房产的换手率远比股票小,一个小区1000套房子,如果拿每年10套房子的成交均价作为剩下990套房子的价值参考,很可能导致严重高估或低估。这也是房产商、中介这些专业人士忽悠投资者的一个好借口。

    正因为价格信息不透明,交易中是否能争取得到一个好价钱,腿勤嘴勤是关键。一方面是各个中介公司多留电话,积极看房;另一方面要转换身份,兼听信息。比如卖房的人可以冒充买方客户,问中介公司合理买入价是多少。

    其次,房产交易中的信用问题和法律执行问题,是影响房价走势的重要因素。比如对无力偿还按揭的房客,是否可以强制执行搬迁,会实质性影响到交易的每个环节,也影响到相关的金融调控政策。有长期研究房地产行业的人下过断语:房价总体上每次回调的极限幅度是30%,购房者每次出价比挂牌价低20%就可以满意。同时,炒股票的人也会发现房产板块常常和银行板块的表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聊了这些,其实笔者作为一个房地产的圈外人,也未必能对房价的未来趋势说出一些明确的意见。只是借这个例子,说明每个行业、每个投资对象都有其特殊性,绝不是一个研究员看看图表数据就能说清楚的。所以希望各位研究员、投资经理,以及“马路股评家”,在滔滔不绝地讲述观点时,最好提醒自己谦虚、再谦虚一点,以免误导伤害投资者。

    最后借这个板块,祝愿各位读者在新的一年继续把自己的资产保值增值,将来买得起房,养得起房。也祝愿保险行业,未来在房地产这个全新的投资领域能“试水”成功。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