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文体娱乐 > 正文
中经搜索

巧借亚运风 唱响“珠江颂”

2009年12月21日 06:40   来源:广州日报   徐锋
    珠江作为一条曾在近现代孕育了无数时代骄子和弄潮儿的母亲河,借亚运之机唱响一首“珠江之歌”,打造自己的"音乐名片",理所当然。

    广州应巧借2010年亚运良机,唱响“珠江之歌”——最近,有识之士提出的这一倡议,值得重视。

    《长江之歌》、《黄河大合唱》、《洪湖水,浪打浪》……这些广为传唱的歌曲,在带给人们音乐享受的同时,也悄然推介了这些江河湖泊所在之地。而作为中国境内第三大河流,作为一条曾在近现代孕育了无数时代骄子和弄潮儿的母亲河,在国人的印象里,却没有一张公认且脍炙人口的“音乐名片”。这无疑是一个不小的遗憾。

    明年的广州亚运会,为“唱响珠江”提供了一个求之不得的契机。作为珠江水系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广州有着省会城市的文化和区位优势,有着“金钟奖”这样国家级音乐盛会的平台,有着近现代革命的和改革开放的底蕴,借助亚运会这样一个公众注意力的聚焦点,唱响一曲“珠江之歌”,理所当然。

    如何才能唱得响?一种方法,是老曲新唱。其实关于珠江,已有《珠江颂》等一些音乐作品,但客观地说,其知名度即使是在珠江流域,也远非家喻户晓。传唱不广,一种可能性是曝光度不够,这一问题不难解决,只要在亚运年加大传播力度即可;另一种可能性是歌曲本身与普通公众有隔阂,这就需要一分为二:如果是词曲本身的质量或趣味问题,恐难以修补;如果只是包装和演绎方式稍显严肃,则可通过与草根文化、市民文化的糅合而加大亲和力,提高公众接受度。

    另一种方法,则是重起炉灶,在亚运主题上镶嵌进珠江元素,“借鸡生蛋”。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难度自然更大——

    无疑,这支“珠江之歌”,理应立足广府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同理,越有地方特色的,越可能打动国人乃至亚洲人民的耳朵,切不可片面追求“国际化”,而应主打“广东牌”。这方面成功的先例不少,比如广东名曲《喜洋洋》、《步步高》、《雨打芭蕉》等。当然,地域性必须兼顾普适性,否则,也容易陷入自娱自乐的小圈子。

    更重要的是,这首“珠江之歌”,必须具备打动人心、引起共鸣的音乐力量。这种音乐力量,一方面来自旋律本身的魅力,如《蓝色多瑙河》、《多瑙河之波》、《洪湖水,浪打浪》等;另一方面又来自其词曲蕴含的情感力量,如《松花江上》、《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黄河大合唱》、《长江之歌》所引发的情感震撼和共振。一首能唱响的“珠江之歌”,应该具备必要的历史厚度和时代内涵。也就是说,放在时间的坐标上,它的魅力不仅不会因时光流逝、时代变迁而消退,反而会如一曲陈酿,越听越醇香、越唱越绵长。

    除此之外,现代化的包装和“营销”手段也不可或缺。但凡真正具有生命力的“盛会主题曲”,至少具备以下三个优势之一——受到普遍欢迎的演唱者,如《我和你》之刘欢和莎拉·布莱曼、《北京欢迎你》之群星;公众喜闻乐见的视觉和听觉元素;精准的媒介传播通道(歌曲播放的媒介和时段)。“珠江之歌”能否顺利借亚运会“东风”而飙红,这三个方面不可忽视。

    广州曾经借电视剧《情满珠江》推广过珠江,今天的广州,需要也有能力借亚运之机唱响一首“珠江之歌”。欲超越应景之作,须超越应景之“心”,从一开始就消除“一次性消费”的动机,而是将其放在传世之作的高度,认真打造。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