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急着杀鸡取卵,景区焉能不“破相”

2012年01月15日 07:19   来源:红网   徐云鹏

(13日,在恒山悬空寺风景区,大货车呼啸而过,带起阵阵粉尘)

  “恒山已经变成一个巨大的‘采石场’”、“延安红色景区被房地产‘开发’了”、“庐山老别墅也变身“度假村”……近期不断有网民讲述各地一些知名景区保护不善的情况。记者赶赴一些景区进行了调查采访,实地了解这些景区遭遇建设性“破坏”、开发式“破相”的情况。(1月14日《新京报》)

  我国《森林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中都明确规定,禁止在森林公园内和风景名胜区内毁林开山、开荒、开矿、采石、采沙、采土和修坟立碑等破坏景观、植被、地形地貌等行为。风景名胜区内的建设项目应当符合风景名胜区规划,并与景观相协调,不得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既然法规已明令禁止,与之相悖的开发行为就都是违法的。

  现实的问题在于,这些违法行为非但没有收敛,反而日益猖狂了:恒山“遍体鳞伤”、延安红色景区遭“蚕食”、北京地坛古典园林成“大工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当年央视记者在采访国家级森林公园九华山遭受掠夺式开发问题时,安徽省青阳县林业局副局长胡治华的一席话,似乎让人们从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胡治华说:“在当前经济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这么做,尽管是一种权宜之计,但应该围绕着县委的大政方针来做,我们是这么考虑的。”显然,这位副局长也知道不能这么干,但又不得不这么干,县委要把经济搞上去的决策,谁人敢违抗不落实?

  看来,还是急功近利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惹的祸。地方官想要眼前的GDP,而不是长远的青山绿水和生态平衡。毕竟,政绩与官帽子直接挂钩,急于求名的实质是急于求升。地方GDP指数愈高,官员向上爬的梯子愈结实。

  如今,老百姓对种种乱开发行为已极为不满。一家权威机构对市民所作的抽样调查显示,认为风景名胜区保护很好的占35%,认为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倾向比较严重的占60%以上。种种乱开发的后果表明,它导致整个景区的品位大大降低,既不利于旅游市场竞争,也会对可持续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保护旅游景点,“全局和长远”应成为出发点。还是那句老话,“人按职责干,事按制度办”。遵循规律才自由,任何脱纲离谱的发展最终都不会有好结果。尽快遏制住风景区乱开发现象,需要法制化之手,更需要地方政府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一切都想着子孙后代,一切为了子孙万代。只有目标放远了,风景区自然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