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必须纠正“动员式”的城市发展

2011年12月15日 09:59   来源:光明日报   徐娟
    近日,在2011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研讨会上,有人提出深圳要继承和发扬大运会留下的财富,建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首先就要逐步摆脱“动员式”发展,在常态中出干劲、在平淡中显精神、在质朴中求精彩,最终建立起常态的、长效的城市管理模式与运营机制。此语赢得了与会者的共鸣,发人深思。

    城市建设的“动员式”发展,可以说是屡见不鲜。比如,有些地方为了创建文明城市,不惜搞“破房穿新衣”;为了迎接上级检查,勒令小商小贩歇业;为了赶保障房建设进度,不断上演“楼脆脆”、“墙裂裂”。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动员式”发展往往形成这样的行为定势:动员一下,十天八天,城市建设马上达到新状态;十天八天一过,马上又变成老样子。其结果,既助长了弄虚作假之风,又掩盖了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给今后的发展带来隐患。

    “动员式”发展之所以时有发生、屡禁不止,从根本上反映的是当地领导干部错误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在“动员式”发展理念的引导下,一些领导干部身上自然会出现许多“见怪不怪”的事。他们有的重近轻远,乐于搞“短平快”项目,为了早出政绩,不惜污染环境,浪费资源;对于涉及长远发展的基础工作只停留在口头上,坐而论道,只唱不做;有的重表轻里,习惯于追求轰动效应,提一些不切实际的“大口号”,搞一些花哨的“大景观”,宁愿修大广场,不愿修下水道;有的重显轻潜,喜欢干那些显山露水、表面风光的事,对短时间内无法显现直接效果、人们一时不易发现和感受到的政绩,不愿投入精力做或虚抓假干;有的重虚轻实,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给自己留名、树碑、邀功,为造“一时之势”,往往让几代人背上沉重的包袱。这些“动员式”发展,不仅与执政为民的宗旨背道而驰,也严重违背了客观发展规律,其结果必然是欲速则不达。

    如今,全国城市发展正在加速,但是有的地方还没有在思想深处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还在不顾自己的实际承受能力而盲目贪大、求快发展。“动员式”的发展模式,往往是源于政绩冲动。要落实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首先纠正“动员式”的思维模式,切实回到科学、理性的轨道上。而这一切,不仅需要领导干部自觉转变观念,更需要强有力的法律制度保障;不仅要让社会公众有广泛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更要优化对领导干部政绩的评价机制。须知,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客观发展规律,而不能想当然、拍脑袋。

(责任编辑:王雅洁)

分享到: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