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财政部下发通知,决定在中央预算单位全面实施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从明年1月1日起,中央各部门及所属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支付公务接待费、公车运行维护费、差旅费、会议费等16项费用时,必须使用公务卡。明年底前,所有基层预算单位要全部实行公务卡支付制度。(12月9日《新京报》)
公务卡真能卡住腐败吗?“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共发现‘小金库’58225个,涉及金额266.54亿元”,财政部公布的这一组数据,清楚地告诉了我们这场反腐斗争的任务之艰。
众所周知,现在的许多部门行政上是公共政府实体,但其管理却类似私人商业公司,账目混乱,收支不明,腐败横生。公务卡的实施,大多流于形式,治标都不行,更别说治本了。
联系中国现实,笔者想起了20世纪初的美国。那时的美国,部门预算都是一堆杂乱无章的事后报账单。议会对部门的拨款只是一个总数,开支分类和细目也不准确。每个部门都向议会争取资金,自己掌控开支。民众和议会都无法进行有效监督,腐败现象屡禁不绝。随后,美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公共预算改革,用“非暴力”的制度遏制腐败,后来的历史证明了这一举措的伟大。
事实上,导致当下中国的政府部门“小金库”屡禁不止、公务卡“有卡不用”现象的根源,也是在于部门公共预算的不公开。预算是否透明,直接关系到民主制度的名副其实与否。没有预算的部门是“不透明的部门”,“不透明的部门”必然是“不负责任”的。
就如法国著名哲学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所说的,一切有权力的人都爱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经验。防止权力滥用的办法,就是用权力约束权力,权力不受约束必然产生腐败。
而预算民主,就是用来约束权力的权力。通过预算民主,可以让预算内容与预算过程变得透明,让部门的事后报账变成事先的支出计划,接受人大和民众对其的监督,从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从根本上减少和杜绝滋生腐败的种子。
“部门是老虎,必须把它关在笼子里”。但愿这一天能早点到来。
(责任编辑:王国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