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北京某论坛上,民生银行行长一番“企业利润那么低,银行利润那么高,我们都不好意思公布”的言论引起强烈反应。
按理说,我国银行盈利性强,利润多,应该是个好消息。但是,有些银行的高管自己也感到不好意思。为什么会如此呢?
首先,银行业高利润的来源值得探究。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还是传统的存贷款利差和各种中间业务及收费,在利率没有自由化和银行业准入管制的情况下,这种利差表现为水平偏低的存款利率和水平偏高的贷款利率。欧美银行的存贷款利差不足1%,中国银行的存贷款利差达到5%。这种“落袋平安”足以让各国银行业羡慕不已,但也容易让我国银行坐享其成,不思求新求变。银行业存贷利差收入快速增长,是以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不断飙升为代价的,银行业利润挤占了其他行业的利益。此外,银行过低的存款利率,对于储蓄者也不公平。在高通胀和投资渠道有限的情况下,缺乏通货膨胀利率补贴,储蓄者不得不接受银行的“负利率”外加各种收费,对银行的盈利做着不情不愿的“贡献”。
其次,我国银行的这种高盈利性,拉大了银行业和其他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据报道,2010年金融业平均工资最高,为70146元。2011年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共发放薪酬1320亿,人均薪酬为7.5万;薪酬排名最高的民生银行,上半年人均薪酬达19万。适度的行业收入差距是应该被允许的,但是过大的行业收入差距就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
第三,我国主要银行虽然盈利,但是在股市上却表现不佳。尽管拥有雄厚的核心资本、世界一流的赚钱能力,中国银行巨头的股价却不给力。
第四,银行盈利模式的高度一致性凸显出中国金融业有可能正在累积的风险。银行从企业和个人处获得存款,然后将大多数资金贷放到由政府支持的大型项目上,包括一直处于“饥渴”状态的基础设施建设。这种盈利模式还是传统的“资本消耗型”模式,因为它会鼓励银行尽可能多地对外放款,直至资本负债表出现问题,然后银行再回过头来到资本市场上融资,以满足监管要求。从目前情况看,有一些银行贷款并没有发放给效益良好、偿还能力充分的企业和项目。
毋庸置疑,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应该朝向盈利的目标,但是,在实现这个目标的同时,金融业应该进一步深化改革,银行业应该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为老百姓储蓄和理财提供便利。同时,在银行本身的公司治理结构方面,也应该进一步完善,包括银行的高管应该逐步实现股东大会和董事会聘任和任命,向职业经理人方向转变。这对于改变银行的单一盈利模式是有积极作用的。银行的盈利应该和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和金融业配置资金的能力力求一致,唯有如此,银行的盈利才能令人心服口服。
(责任编辑:王国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