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混迹中国,真能长很多见识。比如,“三聚氰胺”这种生僻语词,往前推几年,可能只有化工方面博士和研究人员才会浸淫此道,而现在随口问一个六十岁老汉或十六岁学生,他们虽解释不清它的具体成分,但可能都对此耳熟能详,因为这些年没少跟它打交道。
同样,最近爆红的一个专业名词叫——PM2.5,可见人们关注度已从化工领域转移到气象范畴。PM2.5,指的是空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是空气微粒监测指标之一。而这个关注背景,则是北方持续多日“雾锁连城”的灰霾天气。
就如一篇报道开头所说:为躲避地沟油,可在家吃饭;为喝口干净水,可购买净水器;为不摄入三聚氰胺,可不喝牛奶;但当喝西北风,也会中毒时,你已避无可避,无处可逃了。阳光、空气和水,是人生存之本。当空气也被污染,谁人还能幸免?
所以,最近微博上一个如矿工下班换下的染黑的口罩,以及一个“灰蒙蒙的没有任何内容、却配文为‘今日故宫’”的恶搞图片,在网上疯传。用恶搞解构现实的沉重,只能说明网友乐观幽默,苦中作乐,并不表示污染不严重,也不表明民众对治污没有要求。
相反,此次雾霾污染之重,正如北京环保局发言人所言,北京空气质量进入第三次危机。第一次是1998年,全年只有100天空气质量达标;第二次是2008年奥运前夕,北京空气质量备受国际压力。
这次,则连官方公布的数据,都备受舆论质疑。人们显然更愿意相信自己所见所感,而非光鲜的数字政绩。从淘宝上口罩的热销就能看出:淘宝商城各种功能口罩,一天累计销售超3万件,三分之二都是被北京地区用户买走的。
有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下北京某地连续十几天的空气质量。当按照日期排列在一起时,照片透出的那起伏异常明显的“能见度”——污染最严重时,能见度甚至直逼上述恶搞的无任何内容的纯灰度照片——忠实记录着民众对空气质量的最朴实的日常观感。这组对比刺目的照片,确实触目惊心。
无怪乎一篇名为《谁拂雾都尘》的专栏提到一个颇像段子却可能是晦涩现实的细节:有次我看到一个胸肺科大夫在抽烟,就很不解地问他。彼答曰,在北京抽不抽烟都没区别。不知群众有无欲望看看北京肺病统计数据,最近几年增长趋势到底如何——但愿这别成国家机密。
钟南山院士曾介绍过一个识人偏方,大意是看一个人是不是广州人,只需验肺——50岁以上广州人的肺都是黑的,红嫩的肯定不是。现在你会悲哀发现,这个“开胸验肺”理论适用范围之广,令人心惊。
日前,钟南山直言PM2.5可直接进入肺泡,对人体产生全方位危害。可惜,目前空气质量标准仍未纳入PM2.5。环保部表示,从征求意见来看,绝大多数人是赞成纳入该标准的,但普遍实施可能要到2016年。这真像是个玩笑。别的不敢肯定,至少在关乎全民健康的问题上,民众是绝对愿意严格监测标准,改善空气质量的。这哪还用去问?而现在既已得到肯定答复,却还要拖到N年后才实施,这就让征求意见变得更像玩笑了。
民众早已过河,决策者就别假装摸石头了。洁净空气,时不我待。何况,决策部门不也和民众处于同一天空下,呼吸同等质量的空气吗?哪怕为了自己健康,是否也应尽早荡除环境政策上的尘霾,让全民早日自由呼吸到健康清新的空气?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