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民买彩票中千万元大奖的消息夺人眼球,但中奖者到底是谁,没有人知道,一切信息被笼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而众多彩民中大奖的故事是彩票管理机构的一种宣传方式,切中的正是普通百姓的赌博心理。彩票发行体制在有效监督方面的缺乏,正使之偏离公益的目标。(12月7日《法制日报》)
彩民抱着中大奖的希冀,而投入到彩票的购买之中去,自然无可指摘,谁都有权利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然而在现实之中,我们面对的却是一个打着公益的旗号,却从不限制购买数量的彩票时,从而给了心态不够纯正的少数“彩迷”倾家荡产去博一把的机会。而且,在新闻报道之中,我们也看到了在貌似公开、公平、公正的开奖背后,还有那么多作弊的可能性存在,尽管未必能成为事实,但却动摇着我们对于公益性彩票的信任感,这些不透明、不公开的存在,让我们又想起了前段时间处于风口浪尖的红十字会,只是在这个故事里,少了一个引出“祸端”的郭美美。
国家彩票的销售形势一年好于一年,年均过千亿元的销售总量,几百亿元的公益金,于国于民而言,都是一笔天文数字级的“肥肉”。然而,中央和地方在接收彩票方面划拨机制方面的分散不均,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公益金使用明细表以及对外发布渠道,无法形成完全透明的公布机制。简单地说,就是这几百亿元究竟怎么花的,15%的发行成本是怎么核定出来的?彩民从来都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在认购、开奖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尽合理透明之处。
单从彩票本身的属性而言,公益是根本性目的。但是,因为发行机制等原因,有可能给彩民造成赌博的错觉并倾家荡产投入其间。我们固然不能把板子全都打在彩票发行机构的身上。然而,报道却在用事实告诉我们,彩票发行机构本身也已混乱了自己的角色定位,大肆地用“彩票改变命运”之类的实例,来诱使着彩民陷入彩票豪赌的迷局,逐年上升的彩票宣传费用,更是让“引导彩民理性购彩”的解释成为赤裸裸的谎言。
纵观彩票还有很多的运行和监督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百姓对于公益机构的不信任心理,缘起于公益机构与生俱来的问题和制度缺陷,而其坚持“不透明、不公开、不作为”的态度,只会是放任这种不信任的情绪,在更为广阔的层面上漫延。我们的彩票发行机构何时才能端正自己的位置,在摇摆不定中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呢?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