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30日宣布,从2011年12月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调整后,中国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将分别执行21.0%和17.5%的存款准备金率。这是近3年来,中国存款准备金率首次走出“上调”区间。(11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去年,存款准备金率提高12次,今年也有6次上调,在调通胀的情况下,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紧缩的货币政策,以达到调控目的。而如今,3年内首次将存款准备金率放在“下调档”,其传达的意味,其标识的政策调控方向,都必然有所改变,在我看来,这是调通胀悄然转向保增长的一个“标记”。
仔细分析不难知道,此次之所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源于10月份的外汇占款大幅度减少,而货币也就自然而然地被动收缩,货币收缩有一定的限度,在这个限度内,可以调控通胀,而一旦超出这个标准范围,便会导致经济加速下滑的风险,因而有必要开闸对冲。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显然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毕竟,下调之后,可以平复市场的恐慌情绪,也可以达到稳定人心的目的。
这也体现了调控政策的灵活性。毕竟,就货币政策而言,适度的放松是必须的,但目前,因为调通胀的缘故,的确过于紧缩,以至于货币存量,甚至不能有效地带动经济运行,有必要适当“放松”。而下一步的动作,显然也要看经济运动形势,如果货币政策依然紧缩,还可能继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因为目前的利率,暂时没有调整的空间。
也有人担心下调准款准备金率会引发通胀的反弹,其实这种担忧略显多于,毕竟,当前的通胀是结构性的,最主要的还是农产品供给不足的原因,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适当地放松货币政策,其实对农产品的供给而言,影响不大。故而,在这个时间点选择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其负面影响也甚为微小,而对货币政策本身的调控,其积极与转变意义显而易见。
更何况,目前全球经济衰退的迹象,依然没有明显的好转,外部需求自然在急剧下降,此时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对阻止经济过快下滑而言,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更何况,最近几个月,GDP和CPI都有下降的趋势,甚至沿海地区、温州等地,中小企业都出现了严重的资金断裂迹象,这时适当地放松货币政策,恰逢其时。
其实,与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同样值得关注的,便是发改委上调电价,这其实是调控政策的“两招”。在物价下行、通胀压力减小的背景下,市场预期内的微调,必然提上议程。适度放松货币,推动生产要素价格改革,结构性减税都将成为政策选项。这“三招”,前两招是这次所为,而结构性减税,11月的财政部免征小微企业22项行政收费即为这埋下伏笔。这传达的意味已经很明显了,经济工作的基调,已经从调通胀转变成保增长了。(南朔)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