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品标准不该被部门和行业利益绑架

2011年11月29日 09:57   来源:中国网   张燕
    据参与乳品标准制订的专家表示,乳品新国标初稿由蒙牛、伊利及光明集团等起草。送审稿中菌落总数、蛋白质含量这两项关键性标准在国标出台前被“莫名”推翻,新标准被指“倒退”。专家呼吁卫生部公开会议纪要,让公众了解订标过程。(11月28日《人民日报》)

    这则新闻很刺激人,因为冤有头债有主,我们似乎终于找到了仇人——是蒙牛、伊利等绑架了整个乳品新国标。其实,不光是蒙牛、伊利等巨头,标准越低对所有乳品企业都越有利。但作为食品质量安全标准,标准的制定是为了更好保障消费者权益。乳品标准直接关系公众的身体健康,因此宁高勿低其实应是一个基本原则。何况,中国乳业乃至整个食品行业出的事还算少吗,食品安全领域有乱世用重典一说,为何乳业例外?更别说,旧的乳品标准本身就不算高:

    1986年乳品国标中规定,生鲜乳第一等级的微生物限量为每毫升50万个,新国标微生物限量为每毫升200万个。美国、欧盟生鲜乳微生物限量为每毫升小于10万个,香港的限量为每毫升小于20万个,丹麦一级奶的微生物限量为每毫升小于10万个;同样的过去的标准规定,蛋白质最低值为2.95%,而新国标设定蛋白质最低值为2.8%。中国主要奶牛品种为荷斯坦奶牛,在国际奶牛养殖界,通常认定这种奶牛的蛋白质最低值为3.18%。

    这一组数字对比,可能很枯燥,说简单点就是1986年制定的标准已经落后世界一大截,新国标比1986年还降低不少。如此之低的标准,也就不奇怪制定好后到施行,连续引发了多次争议,媒体去年就注意到,今年6月,新国标正式施行,有行业内部人士炮轰,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全球最低令各界哗然。可惜,这些质疑没有但来实质性的改观。

    相关部门并非完全没有回应。今年6月,农业部专家曾表示,农业部正制订生乳分级标准,引导乳企按照生乳等级生产差异化乳品。按照农业部的意思,无非就是说市场上有高标准的奶制品,也有符合国家最低标准的奶制品。但是,标准高的奶制品则意味着要掏高价来买,那么穷人或者说大部分舍不得高价卖牛奶的消费者,就只能继续忍受低标准——“不损害民众健康”的奶制品。

    这一点很多人都注意到了,不容易发现的是,乳品标准背后,其制定和管理牵扯太多的部门和企业,唯独消费者没有话语权。农业部有农业部的考虑,卫生部有卫生部的考虑、质检总局、工商等十余个部委都各有算盘。对于乳制品企业来说,标准低可以降低成本,同时也规避了奶农为达到高标准掺假,造成安全隐患的事件。而最终的乳业标准在各方利益博弈之后,各类指标非但没有国际接轨,反倒是显著倒退,这正如乳制品企业所愿。

    这一次《人民日报》旧事重提,特别是点名蒙牛等行业巨头影响标准制定过程,算是谈到了问题的症结。回顾起来,三聚氰胺事件后,为制定新的乳业标准,农业部和卫生部在制定权的争夺上非常激烈。而在之前因为行政条块分割明显,管理涉及的部分相当多,政出多门甚至相互抵触。最终,部门和企业利益平衡的结果就是,标准比以前更低。问题是,一个食品质量安全标准,最应该关心只该是安全。如果把产业发展、奶农利益和民生安全混为一谈,眉毛胡子一把抓,标准很容易被行业利益所俘获。

    任何标准不能以牺牲消费者利益为代价,而且越低的标准越不利于中国养殖业、乳业的发展升级。最终,国际竞争者可能因此获得市场优势,无论中国散户奶农,还是乳制品企业都得不偿失。乳品标准只应对公众的营养和健康安全负责,至于产业利益,那是别的部门、其他规划的事情。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