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标制定本身也应“标准化”

2011年11月29日 07:55   来源:广州日报   木须虫
    曾参与乳品标准制订的专家表示,乳品新国标初稿由蒙牛、伊利及光明集团等起草。送审稿中菌落总数、蛋白质含量这两项关键性标准在国标出台前被“莫名”推翻。(11月28日《人民日报》)

    被视作开历史倒车的乳品新国标,公众对制定过程中“削足适履”的质疑从未停止过。随着冷冻面食引发的标准争议,问题再度呈现在人们面前。标准的是非,对于公众来说,从来都是一头雾水,数据的高低、解释科学与否,都超出了自身认知的范畴。此番专家的发难,恐怕只是内幕的冰山一角。

    食品安全标准,表面看来只是一组数据。不过对专家而言代表了科学尺度,拷问的是权威;对企业来说则是生产所遵循的底线,拷问的是利益;对普遍大众来说是一条健康的保障线,拷问的是安全;而对政府而言是公共管理的工具,拷问的是责任。

    所以,标准制定的过程,实际上是多方利益取舍的过程,这就需要建立一个标准制定的“标准”。需要一以贯之地秉承公共利益大于一切的理念,充分发挥专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防止异化为利益博弈的筹码。对此,政府部门该做的仅仅只是搭建一个听证平台,坚守公共管理的立场,并督促企业担当社会责任,体现道德良知。

    乳品新国标争议中所披露的信息隐约表明,一方面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被企业干扰过多,另一方面主管部门对专家论证存在不同程度的干涉,征求意见不够全面,发扬民主不够充分,使标准沦为了类似于政府公共事务一类的行政决策,从而缺少了必要的权威与公信。这表明,安全标准的制定缺少科学的制度设计,行政干涉过多,缺少应有透明度以及可供监督的倒逼机制。由此,继乳品国标之后,速冻面食新国标也被广泛质疑。

    制定食品安全国标也该实现“标准化”,即建立健全国标修改、制定的“游戏规则”,确保标准制定的科学权威、运作程序的公开透明、统一决策的科学民主、监督设计的利益制衡,真正把国标当做公众的健康保障线来打造。亡羊补牢,犹未晚矣。国标的制定可以慢一点,之前制定的标准也可以重新讨论完善。否则,可能会有更多的国标重蹈乳品国标的覆辙。

(责任编辑:王雅洁)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