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两大巨头,请掀起你们炼油巨亏的盖头来

2011年11月28日 08:00   来源:红网   陈家沛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从发改委披露的数据看,前9月整个炼油行业净亏损11.7亿元,这一数据与两大石油公司前9月炼油亏损645亿元的巨额数据相差甚远。全行业亏损额仅是两大石油公司亏损额的1.8%。两份数据之间为何有如此大的区别呢?(11月27日凤凰资讯)    

    按照发改委的数据,前三个季度整个炼油行业是处于不景气状态的,因为亏损了11.7亿。这就让人们一下子傻眼了——此前,中国石油与中国石化在三季度中所发布的财务报告中,虽然利润极其可观,但一说到炼油,不是清清楚楚在叫苦连天吗:中石油炼油亏了415.39亿元,中石化炼油亏了231亿元。两巨头在炼油这一块,就亏损了645亿!局部的亏损额是整个行业亏损额的超过55倍,反过来说就是,全行业的亏损额仅是两大石油公司亏损额的1.8%。天下会有这样的怪事吗?要什么数学或是别的科学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两大巨头既然有本事亏得那样惊天动地,当然也就有能力对此从容应答:这显然是其他炼油企业的盈利对冲了两大石油企业的炼油亏损所致嘛!这个回答当然也是可能说得通。这不,全国不是总共有340多家炼油企业么?在340多家中减去两家,不照样是340多家?在340多家的大家族中,“二”根本是可以忽略不计的。那340多家都盈利,即便石化双雄亏得天昏地暗,不是也可以大大对冲,从而让整个行业的亏损不再是几百亿,而只有了区区不到12亿?    

    只是,千万不要忘记了,有本事巨亏的两家,可不是平常的两家,而是独霸石油天下的两家,虽然在数量上是绝对的极少数,可是两家的炼油量却是占了整个行业的80%。这就让拥有常人智商者很难想通了——虽然企业数量众多,但是只占20%比例的几百家炼油企业,它们就算都盈利,有能力将占80%量的几百亿亏损给对冲到只亏损不到12亿吗?这未免太天方夜谭,太缺乏说服力了吧?希望两大巨头能够拿出事实来让我们相信这个奇迹的真实性。    

    但是,如果这样的奇迹还真被创造出来了。还有另一个问题呢:为什么那些小不点的炼油企业一炼油就赚钱,而且赚得不少,可是两大巨头一炼油就亏得一塌胡涂?两大巨头当然还是理由十足:在炼油发生亏损时,两大石油公司即使亏损也要持续生产以保供应,而地方炼油厂则更灵活,可根据市场情况安排生产,盈利多的时候多生产,亏损的时候少生产,因此可实现盈利。这样说来,两大巨头简直就是亏损光荣,社会责任心强烈到无以复加了!    

    当然,我们也得听听其它那些小不点炼油企业是怎么说的。它们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这样:“我们只要有油可炼就会有盈利,无非是盈利多少的问题。”即使那些炼的是品质差的燃料油,比炼原油成本高很多,也能不亏损。这也许的确可以解决两大巨头的亏损额是整个行业亏损额的超过55倍的问题。但是,关于为什么那些小不点的炼油企业一炼油就赚钱,而且赚得不少,可是两大巨头一炼油就亏得一塌胡涂的问题,两大巨头的回答根本不得要领,甚至是顾左右而言它。    

    众所周知,中国石油业从上游的原油开采和进口,到中游的炼化,再到下游的成品油销售各个环节,石化双雄都牢牢掌握了主导权;两大巨头在技术、人才、管理、政府支付等等方面,也都是得天独厚;在整个产业链中,那些小不点企业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其它条件也是根本无法跟两大巨头相提并论。按照常理,即便两大巨头在炼油的时候盈利,其它的炼油企业也只有亏损的结局才说得过去。可是如今,拥有所有优势条件的两大巨头不炼油则罢,一炼就成百亿地亏。倒是那些毫无优势,只有劣势的小企业们,反而都可以盈利,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中国炼油业现有1.3亿吨炼油能力,但每年炼油只有约4000万吨,近9000万吨的产能被闲置,这是多么巨大的浪费?绝大多数炼油企业在“等米下锅”与“无米下锅”中苦苦度日,整个行业都很痛苦。而80%的炼油量掌握在两大巨头手中,但一炼就亏,而且却亏得让人心惊肉跳。如果那是实实在在的亏损,那么,建议你们就干脆让出炼油这一块“烂摊子”,扔下这巨大的包袱,这对你们是一种解脱,对国家是一种贡献,对于那些因为你们的垄断而搞得虽然炼油可以盈利,但被你们扼住了原油咽喉而只能半死不活地艰难生存的中国炼油业来说,更是功德无量。那不是皆大欢喜的选择吗?    

    两大巨头,该掀起你们炼油巨亏的盖头了。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