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制止年底突击花钱需要监督发力

2011年11月16日 11:08   来源:新华网   舒圣祥
    针对当前引发社会关注的一系列财政热点问题,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进行了集中解答。对于媒体报道的部分单位年底乱花钱现象,这位负责人强调,财政部门高度重视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管理,坚决制止“年底突击花钱”。(11月15日《京华时报》)

    只买贵的,不买对的,这种反常识的政府采购现象在“花完预算”的动机下,竟然演变为一种每年上演的常态。每年年底财政结算时,总有一些单位因为钱没花出去,在搞突击花钱。因为今年的钱如果花不完,明年得到的钱可能就少了,在这种反向激励机制作用下,财政浪费于是成为一种变态的官场“美德”。

    财政部表示要坚决制止“年底突击花钱”,在地方能否落到实处是关键。作为一种预算病,财政部门的行政命令,跟着媒体曝光去严格落实都有困难,对于整体的年底财政支出低效率,更是基本无能为力。其实,真正负责替纳税人管好钱袋子的,不只是财政部门,还应该是各级人大机关;遏制“年底突击花钱”最有效的手段,不只是财政部的禁令,而且有人大代表的否决。

    “年底突击花钱”之所以年年如是,最根本的原因无非两个方面:一是预算的软约束。预算编制不够细致,非但不能像香港那样细致到桌椅板凳,有些“其他”项目甚至粗放到千万元,这无疑给相关部门使用预算资金留下了巨大的随意空间。换言之,财政预算资金安排过于宽松,本身就是非年底突击不能花完。

    二是决算的软约束。审核政府决算对于资金使用效率没有一个严格的考核,不关注花钱的质量,只关注花钱的数量,并以之作为下年预算编制的参考。明知突击花钱年年存在,却没有与之相应的突击审计、突击监管,除了少数偶然被曝光的案例外,年底突击花钱因为可以成为一笔糊涂账而没有风险只有好处。

    显然,无论是预算的软约束,还是决算的软约束,都需要人大机关的监管来发力。既然是年底突击花钱,花钱的质量和效率想必不会高到哪去,人大机关在批准政府决算时,应该对低质量的突击花钱提出质询,指出不合理的支出项目并要求政府部门解释,对解释不满意的,就要在批准下一年度预算时有所削减。

    唯有当“年底突击花钱必然导致下年度预算削减”的预期成立,政府部门年底突击花钱的现象才能有所改变。否则,越是年底突击花钱越是能免于下年度预算缩水,那么年底突击花钱就无法得到遏制。与此同时,对于那些因为确保资金使用效率而未能花完预算的,倒是可以考虑在编制下年度预算时予以适度奖励。

    遏制年底突击花钱另一个监督力量是广大公众。不仅政府预算要公开,政府决算同样要公开,唯有这些信息公开足够规范足够细致,低效率的年底突击花钱才无法在众目睽睽下遁形。到那时候,年底突击花钱才会成为一种不明智的愚蠢行为。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