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上调电价”为何引来一片质疑?

2011年11月15日 10:20   来源:东方网   张魁兴

  又一波的“电荒潮”如期而至。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预测,今冬明春全国最大电力缺口将达3000万-4000万千瓦,其中华中和华南地区将最为严重。局部地区电荒苗头已经出现,部分省市或再次面临拉闸限电考验。短期内保障电力安全供应的必要性大增。有关部门近期已将电价调价方案上报。考虑到通胀下降趋势已经确立,电价调价方案近期获批的可能性较大。(11月14日《中国证券报》)

  在电力人士看来,如不及时上调电价,已经亏损严重的发电企业将更加缺乏发电积极性,而缺电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业内专家认为,造成“电荒”主要原因是煤与电之间的成本“剪刀差”越拉越大,在一时难以解决供给的情况下,未来抑制需求或成解决问题的“无奈之举”。这就是一“电荒”电价就上涨的原因。正如能源经济学者、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在微博上所言,对付缺电,基本上还得靠涨电价来解决。似乎为了确保经济安全就得上调电价。然而,老百姓并不这样认为,在网上“上调电价”几乎遭到一致反对。

  我们承认上调电价确实可以解决当前的“电荒”,一是解决发电企业困难提高发电积极性从而增加电力供应;二是抑制社会电力需求。但是上调电价是解决“电荒”的根本之道吗?事实证明,上调电价只是在治标,“电荒”总是如期而至,个中原因值得深究。来自中电联的数字显示,2010年,中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9.6亿千瓦,而用电总量为4.19亿千瓦时。换言之,从装机容量和用电总量来看,供大于求应是电力现状。然而,“电荒”频繁来袭,可见“上调电价”无济于事,这说明“上调电价”并不是治理“电荒”的根本之道。这也就是公众一致反对“上调电价”的理由吧。

  其实,比发改委“机密”的人多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电网东北电网有限公司名誉总工程师黄其励就曾说过:“表面上''电荒''是由电煤不足、水电乏力引起,但根源上是由粗放的能源发展方式导致。”恐怕人们都不敢相信,电网公司是至今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少数大型央企。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说,电力改革是解决电荒的唯一途径。据称,电力“厂网分家”时网电涉嫌多拿多吃多占,整个电力行业营业收入让电网一刀切走了65%,电网富了,发电企业不高兴了,于是“电荒”就经常光顾了。事实上,电网之富与付出是极不匹配的,而且有钱的电网还涉嫌严重剥削农电工。

  可以说,“电荒”的根本原因是电力利润分配不均造成的,是电力机制不合理造成的,也可以说是“厂网分家”埋下的祸根。一说解决“电荒”,就想着上涨电价,自然备受百姓质疑。试想,解决“电荒”不去治本,反而只想着百姓的钱包,必然是两个结果:一是“电荒”不断来袭,二是百姓怨声载道。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