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菜价不断“跳水”

2011年11月12日 13:38   来源:东方网   方圆

  “一元菜”又在上海市场出现了。与此同时,白菜大量收获上市的一些省区地方,菜价也是“跌跌不休”,山东、河北、安徽等地的白菜严重滞销,菜农菜企一片愁容。

  菜价便宜了,自然受到市民欢迎;菜价上涨了市民又不高兴了。而菜农们却与之正相反。上海绿叶菜批发价的持续走低,使菜农的种植效益与前期相比明显下降。如何统筹兼顾市民和农民利益,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昨日召开会议,提出平衡蔬菜价格,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冬播生产不放松,确保元旦、春节期间蔬菜特别是绿叶菜的正常生产和供应;一手抓政策扶持、保护和调动菜农的种菜积极性。但这样的“两手抓”措施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菜价总是不断“跳水”的问题呢?

  有人会说,商品市场价格的涨涨跌跌是“正常现象”。我觉得这样的“说法”,只说对“一半”。道理很简单:市场经济不是建立在真空的,它一定是在政府管理下的市场经济体制。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行为(包括价格)的变化,是与政府行为,或直接,或间接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据此我认为,菜价不尽如人意的“涨涨跌跌”,甚至是“跳水”,必定可以提醒直至要求政府需要改进什么。

  应当肯定,当下各级政府把菜价问题与关心保障民生挂起钩来。这完全是正确的。蔬菜的保证供应是保证人民群众正常生活的基本要素。无论发生什么事,第一位的就是要保证民众“有吃”。但是,“第一位”并不是“唯一”,在保证老百姓“有吃”的同时,还得保证“供吃”的人(如菜农)的权益,这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完整体现”。从另一个角度而论,保证维护了菜农的权益,就能从根本上持续保证老百姓的“有吃”。这就是政府行为的辩证法。

  从表面来说,天气因素对菜价的剧烈波动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从深层次上,蔬菜价格暴涨暴跌体现了我国蔬菜生产、营销方式亟须改变。整体上看我国蔬菜关键还是结构不合理。农户的“小生产”与现代经济的“大市场”之间缺少有效产销对接。农民仍然没有摆脱“一家一户闯市场”或者一哄而上,“跟风生产”的方式。近年来的蔬菜价格暴涨暴跌,一方面暴露出小农经济市场适应能力弱等老问题,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流通环节的问题。因此,为防止“菜贱伤农”,不让菜价不断“跳水”,让农民不再对种菜心存顾虑,从在更长久的未来而计,应从体制机制上完善流通体系建设——这显然都得靠政府进一步履行职能。

  近来,上海市各级政府在蔬菜工作中狠抓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市郊蔬菜生产面积增加,加上秋季天气有利,单位面积产量明显增加,10月份以来供应数量充足,来沪客菜也在增加,上海地产蔬菜价格保持稳中有降。但是,究竟会降到什么幅度,还会不会“跳水”,之后又会如何。恐怕大家心里“底气”还不那么足。

  我认为,谨防菜价不断“跳水”,就必须继续在蔬菜产销组织方式上进行重大的改变,这个改变的核心,应当是在订单生产模式下成立健全的农产品流通组织,承担市场分析及价格波动职能。政府要鼓励各类营销配送组织,加大产销对接力度,帮助菜农解决“卖菜难”问题;继续发挥行业协会营销配送专业委员会的作用,进一步做好“农超对接”、“农标对接”和“农社对接”等蔬菜产销工作;在超市、标准化菜场设专柜、搞促销,同时,对于一些卖储的新货农产品,有些瓜果类的一定要增加储备,以及时应对价格大幅波动的问题。

  谨防菜价不断“跳水”,关键是政府作为。各地“菜贱伤农”的现象已经多次出现。执政为民的政府当时刻高度重视。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