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豆销售依然不乐观的情况下,山东、安徽、辽宁等地又出现了白菜滞销的情况,部分地区的批发价格从2010年的每斤1元多跌到了现在的1角钱。记者了解到,受韩国泡菜危机等炒作影响,白菜价格2010年一度达到历史高位;菜农们纷纷扩种,却直接带来了价格的暴跌。(11月8日央视报道)
一斤白菜一角钱,这样的“白菜价”,对于农民而言不啻于一场灾难——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当今,农民一家人一年的生计就“押宝”在几亩地上,哪里经得起“菜贱”的折腾?
当然,今年价格下跌的农产品何止白菜,蒜价、姜价等都是一路暴跌。在山东,棉价去年3.5元/公斤下降到今年的3.5元至2元/公斤,因为价格低,至今有数十万亩棉花根本无人采摘。
最近几年,猪肉贱伤农、香蕉贱伤农、菜贱亦伤农等事件每隔一两年就会上演,形成一个“怪圈”。今年的“菜贱伤农”只是这个“怪圈”里的一个节点而已。完全可以预测,这种让农民流汗又流泪的菜贱伤农“怪圈”,还会持续上演。
有人将“菜贱伤农”上升为经济学,认为“大小年”效应决定了“菜贱伤农”的惯性轮回即农民种植、养殖习惯“跟风”,今年什么农副产品短缺、物价高,明年则会趋之若鹜,盲目种植、养殖,结果造成供大于求,价格暴跌,导致菜贱伤农。但笔者认为,仅仅简单用经济学原理把脉“菜贱伤农”之病,甚至将其归咎为市场调节这双“看不得见的手”,其观点都是狭隘和偏颇的。
诚然,“菜贱伤农”固然有农民盲目跟风种植、养殖的自身因素,但也与经销商唯利是图不无关联。遭遇农副产品歉收,他们则哄抬物价;丰收时,又不顾农民利益压质压价,甚至因为利润小而拒收。蔬菜销路“短路”、菜价“贬值”,处于产业链最低端的农民必然被动“受伤”。但“菜贱伤农”归根结底,原因还是出在农业发展之路上,那就是农民的“小生产”与现代经济的“大市场”之间,不能有效实现产销对接,基本脱钩,在市场上仍处于被动地位的农民,难以应付市场上任何风吹草动。所以,“菜贱伤农”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社会问题。
“菜贱伤农”不仅是农民之痛,更是公众之痛、社会之痛。遵循“大小年”效应,今年“菜贱伤农”,明年必定“菜贵伤民”,最终还会殃及社会和谐稳定。最近几年,对于农副产品价格,各级政府部门不是忙于抑价防飙涨,就是忙于平价防暴跌,“菜贱伤农”危害由此可见一斑。很显然,及早给“菜贱伤农”怪圈画上休止符,时不我待,而且政府责无旁贷。
破解“菜贱伤农”怪圈,拷问政府责任,考验政府管理智慧。短期看,农民种什么,不能让农民盲从所谓的“市场化”自我调节,地方政府应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加强科学预警,引导农民合理科学地种植。特别是实现农超对接机制。农超对接是国外普遍采用的一种农产品生产销售模式,目前,亚太地区农产品经超市销售的比重达70%以上,而我国只有15%左右。从长远看,地方政府要探求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协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政策措施,推动菜农投保,引导蔬菜生产流通主体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建立新型农业合作之路,提高农民种植、养殖抵御风险能力等。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