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应及早给“菜贱伤农”怪圈画上休止符

2011年11月09日 10:09   来源:千龙网   惠铭生
    在土豆销售依然不乐观的情况下,山东、安徽、辽宁等地又出现了白菜滞销的情况,部分地区的批发价格从2010年的每斤1元多跌到了现在的1角钱。记者了解到,受韩国泡菜危机等炒作影响,白菜价格2010年一度达到历史高位;菜农们纷纷扩种,却直接带来了价格的暴跌。(11月8日央视报道)

    一斤白菜一角钱,这样的“白菜价”,对于农民而言不啻于一场灾难——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当今,农民一家人一年的生计就“押宝”在几亩地上,哪里经得起“菜贱”的折腾?

    当然,今年价格下跌的农产品何止白菜,蒜价、姜价等都是一路暴跌。在山东,棉价去年3.5元/公斤下降到今年的3.5元至2元/公斤,因为价格低,至今有数十万亩棉花根本无人采摘。

    最近几年,猪肉贱伤农、香蕉贱伤农、菜贱亦伤农等事件每隔一两年就会上演,形成一个“怪圈”。今年的“菜贱伤农”只是这个“怪圈”里的一个节点而已。完全可以预测,这种让农民流汗又流泪的菜贱伤农“怪圈”,还会持续上演。

    有人将“菜贱伤农”上升为经济学,认为“大小年”效应决定了“菜贱伤农”的惯性轮回即农民种植、养殖习惯“跟风”,今年什么农副产品短缺、物价高,明年则会趋之若鹜,盲目种植、养殖,结果造成供大于求,价格暴跌,导致菜贱伤农。但笔者认为,仅仅简单用经济学原理把脉“菜贱伤农”之病,甚至将其归咎为市场调节这双“看不得见的手”,其观点都是狭隘和偏颇的。

    诚然,“菜贱伤农”固然有农民盲目跟风种植、养殖的自身因素,但也与经销商唯利是图不无关联。遭遇农副产品歉收,他们则哄抬物价;丰收时,又不顾农民利益压质压价,甚至因为利润小而拒收。蔬菜销路“短路”、菜价“贬值”,处于产业链最低端的农民必然被动“受伤”。但“菜贱伤农”归根结底,原因还是出在农业发展之路上,那就是农民的“小生产”与现代经济的“大市场”之间,不能有效实现产销对接,基本脱钩,在市场上仍处于被动地位的农民,难以应付市场上任何风吹草动。所以,“菜贱伤农”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社会问题。

    “菜贱伤农”不仅是农民之痛,更是公众之痛、社会之痛。遵循“大小年”效应,今年“菜贱伤农”,明年必定“菜贵伤民”,最终还会殃及社会和谐稳定。最近几年,对于农副产品价格,各级政府部门不是忙于抑价防飙涨,就是忙于平价防暴跌,“菜贱伤农”危害由此可见一斑。很显然,及早给“菜贱伤农”怪圈画上休止符,时不我待,而且政府责无旁贷。

    破解“菜贱伤农”怪圈,拷问政府责任,考验政府管理智慧。短期看,农民种什么,不能让农民盲从所谓的“市场化”自我调节,地方政府应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加强科学预警,引导农民合理科学地种植。特别是实现农超对接机制。农超对接是国外普遍采用的一种农产品生产销售模式,目前,亚太地区农产品经超市销售的比重达70%以上,而我国只有15%左右。从长远看,地方政府要探求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协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政策措施,推动菜农投保,引导蔬菜生产流通主体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建立新型农业合作之路,提高农民种植、养殖抵御风险能力等。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