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企业应对自己的形象负责

2011年11月09日 08:35   来源:郑州晚报   □朱四倍(河南)
    中国社科院撰写的2011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正式发布,课题组分别调研了中国境内的国企、民企、外企的百强企业,从商业贿赂制度、产品合格率、社保健康培训、节能减排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显示,无论是国企、民营企业还是外资企业,社会责任得分都少得可怜,平均得分仅为19.7分,满分为100分,相当于学生百分试卷,仅仅得了不到20分。(11月8日《法制晚报》)

    无论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整体水平尚属起步阶段,七成企业严重缺乏社会责任,近半数国企处于旁观,还是有26家企业得分是0分甚至是负数分,都明确指向了当下企业社会责任匮乏的困境,而结合连续三年百强企业“不思责任”的怪象,我们的追问是:公众还要等多久?

    当前,人们对企业的期望,已经不仅仅是获取利润、解决就业和缴纳税收,更希望企业能有效地承担起推动社会进步、扶助社会弱势群体、保障员工利益等社会责任。因为一个企业成功与否,不能把利润作为唯一的标准,企业还必须承担起社会和环境所赋予的责任。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近年来,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度日益高涨,并且企业责任难以担当起民众期待的矛盾越来越明显。

    百强企业“不思责任”的尴尬并不仅仅属于企业,也是与社会相关的课题。企业的社会形象已成为一项衡量其核心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一方面可以赢得声誉和公众认同,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念,为企业发展营造更佳的社会氛围,使企业得以可持续发展,而且对社会公众有实际意义。所以,成熟的企业都非常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形象的建立和推广。站在这样的立场上,百强企业“不思责任”是对自己形象不负责任的做法。

    百强企业“不思责任”的尴尬之所以说与社会相关,在于尽管企业已经有了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内在动机与客观条件,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理念多数从制度和道德层面出发,而在实践中真正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并不多,即使承担,也多是在被动的情况下实现的。可以说,公众和社会的呼吁、期待变成了一厢情愿,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百强企业“不思责任”就是明证。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