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曾多次参与卫生部法规起草工作的卫生政策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法学教授卓小勤在接受采访时直言,医疗器械和医用耗材的暴利问题是背后有一个利益链,包括医生,通过回扣来获取经济利益,提出还得走市场化的路子,公立医院应该减少到一定数量,民营医院应由市场去调节。(11月3日《中国青年报》)
医改是否走市场化道路一直都在争辩,有的医药专家甚至把医改不成功归罪于市场化。然而,目前问题重重的医疗市场化并非是真正的市场化,而是借市场化为名的畸形不公的医疗制度。在这个制度平台上,公职人员占据了大部分医疗资源,对官员等特权阶层没有市场化,他们生病享有公费报销等特权,前几天还曝光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耗资4.8亿元“穷奢极欲的八星级干部病房”……如此腐败早将医疗公益性扫地出门。相反的,老百姓看病倒是所谓市场化了,但是半拉子的市场化,医院、经销商、厂商形成的利益链条,抬高药品价格。在真正市场化的环境中,并不会出现这等医疗资源分配不公和浪费状况。
老百姓看不起病的症结不在于医改市场化,而是市场化还不够彻底。既然老百姓无法指望上享有干部待遇,何不所有的人一视同仁地接受市场化的洗礼。遵循市场规律的医疗制度未必导致药价上升,举例来说,同样的药品,在普通药店的售价要比在医院的价格低廉,这个现象大家都深有体会,于是有不少病人拿着医院门诊的处方去外面的药店配功能相似的药。主要原因是医院“以药养医”的格局推动了药价虚高,要是病人还拿着廉价的处方到外面买药,医院不得不在高端医疗设备上的垄断做文章,滥用检查手段,提升交易成本。
再者,与药店相比,医院在药品采购上增加了政府集体招标一环,本来此举是为了防止医院的药品采购员在采购药品时收受回扣、抬高药价,实践中却事与愿违。然而,药店的药品往往是从药厂直接进货,或是通过医药公司转入。药店走市场化路线,自负盈亏,降低成本才能更多盈利,使得寻租空间不大,价格没优势,就难以和别的药店竞争,药价虚高不如医院明显,否则患者就去医院拿药了。这是实行市场化给病人带来的实惠。
政府无条件的包揽全民医保也许能力有限,“看病贵看病难”也不是市场化带来的,反而是市场化不彻底不完善造成的。但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市场有着天然的缺陷,中国的医改要成功,市场化过程中的政府职能不能缺位。医改市场化进程中要强化政府的责任,政府要进行监管干预。具体怎么做考验中国医改决策者的智慧。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