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烂泥路”收费站岂止是“选址不当”

2011年11月01日 08:07   来源:西安晚报   ■赵志疆
    近日有网民发帖,用照片“晒”出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设在一条烂泥路上的公路收费站——洗猪河收费站。记者实地探访发现,该收费公路是一条路况破烂不堪的在建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满是泥坑,通行条件较差。针对泥路上收费的质疑,该收费站一名工作人员表示,“我们收的不是这条公路的钱,是防城港市的‘进城费’!”(10月31日《中国青年报》)

    这条“烂泥路”不仅给公众出行带来了麻烦,也给公众带来了困惑——其所收取的费用究竟用在了何处?收费员透露:“事实上我们收的也不多,大部分人都购买年票了,一天下来我们差不多只能收1000多元。”以此计算,收费站建成两年多的时间内,收费总额已超过70万,这还不包括“大部分购买年票的”。无论是“收费还贷”还是“收费修路”,这笔资金对于全长只有18公里的路段来说应该不算太少,为什么路面状况没有得到改善?更重要的是,随着成品油税费改革自2009年1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施,作为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撤销二级公路收费站点已成为大势所趋。显而易见,无论“烂泥路”收费站的收费目的是什么,其存在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面对质疑,广西壮族自治区公路管理局工作人员解释,洗猪河收费站属于路桥项目收费,而不是公路收费。“两种不同的收费站依据的条例是不一样的,城市道路是依据《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公路就是依据《收费公路管理条例》。”按照这种解释,“烂泥路”收费站似乎只是“选址不当”,问题果真如此简单吗?《城市道路管理条例》规定市政部门可以收取通行费用的仅限大型桥梁、隧道,何曾把普通城市公路囊括其中?进一步说,2004年国务院制定《收费公路管理条例》之时,交通费改税改革尚未付诸实施,在交通税费改革后,条例本身的部分内容已因略显滞后亟待调整,遑论将莫须有的收费项目强加其中?

    尽管打着“优化通行环境,节约通行成本”的幌子,“烂泥路”收费站所为何来依然清晰可辨。关于这个荒诞的收费站,易被忽略的是收费员所说“大部分人都购买年票了”的内容。实际上,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烂泥路”收费站只是城市道路年票制的载体,而这一切不过是经营城市公共资源的产物。

    城市基本交通设施无疑属于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公共产品,因此,城市道路年票制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悖论,尽管如此,饱受公众质疑的年票制却有愈演愈烈之势。在此基础上,这种“捆绑销售”的优势显而易见——收支不明不白、年限遥遥无期、监督付之阙如……年票制的范围也早已不仅限于《城市道路管理条例》中所规定的大型桥梁、隧道,逐渐捆绑上越来越多的经营性收费公路,更有甚者,“烂泥路”尚未竣工一样理直气壮纳入其中。(作者系媒体从业者)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