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谁来担当欧债危机“最后贷款人”

2011年10月31日 06:45   来源:经济参考报   张茉楠
    10月26日,一场旷日持久的债务谈判尘埃落定,欧盟终于达成了被称为“全面债务解决方案”的协议。“三大支柱方案”的出台表面上看,似乎降低了欧债危机的外溢风险,然而,市场昙花一现式的反应却印证了人们对这场“雾里看花”的危机救赎依然存在非常大的质疑。

    姑且不论减记50%的希腊债务能否让希腊免于债务重组或违约,单就1万亿欧元的金融稳定基金(EFSF)救助规模就足以让人们打上一个巨大的问号———如此规模的资金从何而来?欧盟表示希望通过担保的形式,将EFSF通过4至5倍杠杆化放大至万亿规模。但关键是,谁将扮演欧元区“最后贷款人”的角色,来充当这个“杠杆”?从欧盟峰会后的发债表现看,意大利最新发行的11年期国债收益率高达6.06%,远远高于9月份发债时5.86%的水平,也是欧元区成立以来的新纪录。这说明,债权人和投资者并不认可欧盟的所谓“全面危机解决方案”。

    当前,全球主权债务高悬,金融在“去杠杆化”,政府也在“去杠杆化”,市场和政府都缺流动性,靠谁来为其债务融资买单?真正靠市场进行融资的渠道并不畅通,今年二季度以来,欧洲债务国家以及欧洲银行业的C D S溢价持续上涨,这意味着更大的风险补偿和更高的债务融资成本。欧债危机发展到今天,最大的问题是不太可能从正常渠道进行大规模融资,最后只能另求它路,要么欧洲央行充当最后贷款人,要么通过IM F让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来担当。

    由于德国的强硬立场,几乎断了欧洲央行承当“最后贷款人”的期望。德国总理默克尔已经坚决否认欧洲央行进入二级市场直接购买欧债的可能性。环顾全球,谁会是“增援部队”?欧盟认为让拥有高额储备资产的新兴经济体充当最后贷款人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新近来华访问的欧盟金融稳定基金CEO克劳斯·雷格林已经表示,EFSF将发行债券的40%计划向亚洲投资者发售,并将向投资者提供良好的金融产品,希望新债券能够成为中国外汇盈余的安全投资渠道。

    的确,从全球经济多极化格局和中国投资多元化的大趋势看,支持欧元和欧债实际上也是打破美元独霸天下格局,避免中国在“美债陷阱”中越陷越深的重要选择。但中国被动购买欧洲债券的救赎方式并不可取,中国需要化被动为主动,在提升中国金融话语权和资本定价权方面有所作为。即便是让中国参与购买欧洲债券,也必须在免受欧元汇率大幅波动、保障中国资产安全的前提下,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或是设定欧债的风险溢价对投资者和债权人予以相当份额和数量的补偿。

    根本而言,全球经济中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利益分配严重失衡。而所采取的债务减记的方法也是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利益让渡。但是,这种格局必须改变。尽管新兴经济体拥有相当规模的主权财富基金,但不能继续投资于债务国的债务,而应该由债权向股权投资转变,通过有效的“资产多边组合”,更多地用于生产性增长。对于深陷主权债务危机的国家而言,只有生产性增长才能真正地化解债务,而对于新兴债权国而言,只有权益性投资才会分享到债务国成长的收益,并有利于推进全球经济和利益分配格局的再平衡。

(责任编辑:王雅洁)

分享到: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