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促消费”难在哪里?

2011年10月29日 06:58   来源:工人日报   董沛

  日前,商务部、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出台意见推进“十二五”扩大消费。商务部计划从明年开始每年确定一个月为“消费促进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开展以“扩消费、促发展、惠民生”为主题的促销活动。

  长达一个月的消费促进活动,在政府部门发起的历次“消费运动”中,实属少见。但与过去的消费促进活动相比,此次活动的特点又有所不同:历史上“黄金周”的推出,对消费的贡献是给予了人们消费的时间;而“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活动,政府则拿出了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本次三部委推出的主题促销活动,实际把着眼点放在提高服务水平上,这里说到的服务,体现在倡导的消费方式,如网络购物、电视购物等,也体现在金融服务上,如安排金融机构对商贸流通企业进行信贷支持。

  在促进消费这个问题上,财政补贴这种方式,受财力所限,毕竟难以持久,只能是阶段性的应急手段,到今年年底,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到期,“消费促进月”的酝酿和推出,显然是替代型的新方式和新手段。

  购物与消费,是人类商品社会出现后,必然的产物。消费行为本身,早已融入每个人的血液之中。但之所以还需要政府“促消费”,恐怕是有几个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好。

  其一,消费的钱从哪里来?中国人信奉“量入为出”的消费理念。在现阶段,由于通胀压力过大,人们在消费过程中,除了考虑收入问题,还不得不考虑另一个方面的问题,也就是钱会“毛”到什么程度。关于这个的问题,可能会生出两种不同的心态,一种是反正钱越来越不值钱,还不如现在花了;另一种是因为对通胀的恐惧,对未来生活产生担忧,反而更不敢花钱。近一阶段以来,中国各种投资旺盛,比如连大蒜、生姜、宣纸等都要炒一炒,与此有很大的关系。

  解决消费的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说白了,就是要解决老百姓的生活安全问题,这其中包括安居、养老、看病、教育等一系列问题,也包括经济发展稳定,居民收入增长与物价上涨,保持适度水平的问题。

  解决消费难,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消费什么的问题。数年前,当中国将扩大内需当作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时,旅游、住房及汽车,是最主要的方式和手段。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旅游和汽车市场,已经开始面临着调整的关口:前者,黄金周集中旅游的方式,使各主要景点和公共交通不堪重负;后者,汽车进入家庭的速度之快,已经将很多城市带入了全城拥堵的境地,为此,北京甚至开始采用摇号购车的方式,来限制汽车市场的高速发展。房地产市场的问题,则更为严峻,在当前限购的大背景下,所有与居住相关的产业,可以说都快到了冰冻期。2008年后,为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在家电市场,政府推出了“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这些政策都起到了阶段性效果,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前释放了未来的市场需求,这些生活耐用品,谁家都不是两三年就换一批的。

  好消息是,继国务院对宏观经济政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之后,10月26日中国宣布对自己的“大税种”——增值税制度进行改革试点。从2012年1月1日起,在部分地区和行业,逐步将目前征收营业税的行业改为征收增值税。可以说,对于当前的中国,任何政府减税、让利于民的方式,都可以被视作是“促消费”最有效的手段。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