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认识保障房问题的复杂性

2011年10月28日 07:24   来源:工人日报   蒋菡
    在时间紧、任务重的压力下,地方政府如何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会不会有一些项目在开工之后却面临后续资金困难以致竣工遥遥无期、成为“半拉子”工程?大规模的建设数量给众多住房困难家庭带来了“有一个家”的希望,但如何让人们住得安心住得舒心?如何确保一些住户在收入改善后顺利退出,以使更多真正具备相应条件的人群由此受益?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10月25日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时说,今年计划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1000万套,截至9月底,已开工986万套,预计将在11月底前全部开工。

    这一数字可谓来之不易。统计显示,今年前5个月,全国保障房开工率只有34%,引来公众一片担心。但截至9月底,除西藏仅完成全年开工任务的80%外,其余省份保障房开工任务量均已超过九成。显然,为了完成任务,下半年各省市均加快了保障房建设的步伐。

    可以说,公众对保障房的“大干快上”心有纠结:一方面,希望各地保障房建设速度快一点,让更多的中低收入家庭早日住上保障房,与此同时又担心,会不会“萝卜快了不洗泥”?该走的审查程序会不会被省略?规划设计会不会匆匆忙忙?施工监理等监管会不会弱化?房子质量能不能保障?等等。有媒体报道,为了尽快完成开工量,一些地方各出奇招,有的将单位集资建房、员工宿舍等纳入保障房中计算,有的在划定的保障房用地上挖坑号称开工,之后却不再动工,有的将去年的保障房任务算到今年。

    对类似问题,住建部部长并不回避。他在上述报告中坦言,目前保障房建设存在选址离城区较远、部分质量不过关、退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设定任务时间表,强力推进保障房建设,各地实实在在感觉到来自中央政府的坚定决心,这也在相当程度上给一度“按兵不动”、犹豫观望的地方以强烈促动甚至刺激。许多主管官员开始明白,看来这次要来真格的了,糊弄不下去了。更重要的是,中低收入家庭看到了改善住房条件的希望。

    数量上去了,人们开始关注质量。相比赶工期而言,完善相关规划、监督、制度设计,无疑更为重要。要知道,在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背景之下,保障房建设是保障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需求的重要一环,更是平抑房价的一项民心工程。那些热切期望由此结束几十年“蜗居”、“棚居”生涯的人们,如果倾其所有换来的住房却是“墙脆脆”、“楼歪歪”,或者交通不便、配套设施不全,伤害的绝不仅仅是一个个家庭,更是政府公信力。

    资料显示,2008年全国保障房建设规模仅有100多万套。而作为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手段,我国计划“十二五”期间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其中今明两年分别投建1000万套。在时间紧、任务重的压力下,地方政府如何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会不会有一些项目在开工之后却面临后续资金困难以致竣工遥遥无期、成为“半拉子”工程?大规模的建设数量给众多住房困难家庭带来了“有一个家”的希望,但如何让人们住得安心住得舒心?如何确保一些住户在收入改善后顺利退出,以使更多真正具备相应条件的人群由此受益?等等。

    千万别低估了保障房问题的复杂和任务的艰巨。保障房建设一定要尊重客观规律,科学细致地规划设计,合理把握工程建设进度和造价,防止因盲目赶工期和不合理压低造价而令工程质量缩水;还要加强监管,让企业不敢偷工减料,让职能部门不敢敷衍塞责,尤其是应将保障房质量纳入政绩考核当中。总之,在抓开工量的同时,还应及时把程序上、制度上、管理上的疏漏一一补上,让中低收入人群真正住上放心房。

(责任编辑:王雅洁)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