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限购的“杜冷丁”刚起效,“维他命”请勿躁

2011年10月28日 07:06   来源:红网   知风

(限购令刚起效,既得利益者便出来叫嚣)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26日下午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城镇保障房建设和管理工作情况报告及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对两个报告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在审议保障房建设和管理工作情况报告时表示,目前的公租房建设政府包揽太多,要发展租赁市场,应调整小产权房政策及过于严厉的限购政策。(10月27日《京华时报》)

  吴晓灵常委的建言献策,随即引起了舆论的强烈反响。笔者在腾讯题为“全国人大常委称楼市限购政策太严厉呼吁调整”的新闻下面看到,截止27日11点,已有104248人参与讨论,评论已达8565条,几乎一片谴责之声。这也难怪,房地产市场带来的民生之痛,是一块不能轻易触碰的疮疤,不管是用良药还是毒药,治愈的过程是充满痛苦的。

  人们用对房地产市场带来的痛感,直接体味吴晓灵常委的“建言献策”,必然会产生极大的抵触,因为,在“限购令”下,像上海这样的发达城市,已经开始出现房价跌势,而随之出现的购房者打砸售楼处的“景观”,有点让穷人欢喜富人愁。在这样的时刻,就吴晓灵常委指责“过于严厉的限购政策”的态度,就足以让人们认为,她是在为既得利益者说话——除此,还能怎样去理解呢?人们的观点来自社会实践的体验,而不是专家学者们的社会理论。

  然而,纵观吴晓灵常委的“四点意见”,如果脱离现实语境,用正常的市场经济学来解读,也不乏理论依据,再倘若她不是以人大代表的身份为人民代言,而仅仅是关于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学术研究,还是属于比较靠谱的观点表述。问题在于,吴晓灵常委十分“有序”的经济理论,遇到了一个严重失序的市场环境。她可能以为是在为一剂标本兼治的良药修改剂量,可惜的是,“限购令”本身就是“杜冷丁”。市场经济下的“限购令”,不用吴晓灵常委来挑明,稍微懂一点市场经济规律的人,都知道“这是一种倒退”,“限购”本来就是计划经济的拿手好戏。而吴晓灵常委的“建言献策”,最多是在“大病初愈”后用来调理的“维他命”而已。

  不知可不可把畸形的房地产市场称作病态市场,但在“限购令”这支“杜冷丁”下,至少停止了“高烧”,“体温”也有所下降。这就说明,尽管“杜冷丁”这种激素存在着某些副作用,但还是应急治疗的首选。谁不知道吴晓灵常委的“维他命”的好处呢?如果撇开这个急功近利的经济发展模式,扭转这种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就算没有吴晓灵常委的“维他命”,用良心和道德的“心灵鸡汤”就可以扶正祛邪了。试想,房地产市场造成的房奴和准房奴,投机暴利之下的贫富二级分化,完全脱离民众消费能力的高房价,难道还属于经济发展和民生苦痛的“小毛病”?对于失序的房地产市场,政府并不是第一次“用药”,“限购令”这支“杜冷丁”也是在反复调控见效甚微的无奈下的一剂“猛药”,积极效果和副作用是可想而知的。但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这是目前唯一起到一点疗效的“处方”。因此,“杜冷丁”才刚起效,“维他命”请稍安勿躁。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名词"维他命"诞生    2008年07月01日
  • ·维他命饮料瓶     2008年04月29日
  • ·找到维他命    2007年03月11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