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新油荒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2011年10月27日 09:59   来源:中国网   邓海建

  近日,江苏、安徽、浙江,到成都、重庆、武汉,以及石家庄、济南均曝出加油站无油可加的消息。10月24日,中石化称,此次油荒与民营炼油企业负荷减少相关。地方炼油企业人士表示,“油荒”主要由两大石油巨头控制销售导致。(10月26日《新京报》)

  油荒再度来袭,各方说辞不一。24日,中石化称,此次油荒与民营炼油企业负荷减少相关;而随即,山东一地方炼油企业人士表示,“油荒”主要是由两大石油巨头“控制”销售导致。孰是孰非,莫衷一是。好在事实胜于雄辩,就国内成品油从定价机制实施数年来的现实而言——几乎凡是国内成品油价格上调频率较高的年份,国内油品供应就比较平稳。反之,涨不上去、或微有下调,则多遇“荒凉”。

  石化巨头的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大宗商品资讯机构金银岛监测的数据显示,三季度地方炼油厂的开工率仅为42%。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山东地方炼油行业21家炼厂总产能接近5000万吨/年,但常年实际产量在2500万吨左右,2010年的产量是2600万吨,约一半产能闲置。但问题是,民营炼油厂与油荒究竟有多大干系呢?一者,常识告诉我们,石油市场基本算不得开放的自由竞争市场,如果从市场份额上看,民营油厂的供应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二者,民营油厂不是皮包公司,生产需要直接的原料,而其来源中主要是“国家计划内的配额原油”,遗憾的是,每年170万吨,远远满足不了生产需求。一是产量有限,二是经常“吃不饱”,新一轮油荒究竟中的民企怎么成了始作俑者?所谓欲加之罪或站着说话不腰疼,估计也就是这个逻辑了。

  一降价,就油荒——这究竟是偶然是必然?据国家发改委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份,国内生产成品油完全能够自给自足。7月1日成品油关税大幅下调后,我国进口成品油数量大幅度增长。按理说,今年是不会再有油荒出现了。但另外一对矛盾又是非常明显:三季度国际油价已在高位运行,但国内又没有满足上调的充要条件,因此未曾有所动静,偏偏本月初油价又首次下行,加上传统的生产旺季渐次到来,于是需求的攀升和油企降价后受挫的积极性就成了摆在台面上的一对矛盾。某种意义上说,当此背景之下,不闹油荒反而不正常。即便不以“小人之心”度之,此轮油荒的蛛丝马迹里也充斥着“人为”的嫌疑印记。

  市场从来不相信什么道德谴责,更靠不了没有法治兜底的社会责任。油荒之下,眼泪和鼻涕已经越来越边际效益递减,惟有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革,才能真正确保公共利益不至于在莫名其妙的“油荒”中折损。换言之,我们不能再次浪费了“油荒”之下的契机,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